茶礼考究

众所周知 , 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 , “礼节”从一出现就伴随着人类相伴相随着走向文明的进程 。 唐代陆羽撰写成《荼经》始 , 茶便一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中国是礼仪之邦 , 在茶文化形成并向外传播的基础上 , 茶与中国礼仪的结合物--茶礼也随之外传 , 并影响其他民族 , 从而形成新的茶礼仪 。
一、待客之道--敬茶
中国自古就有好客礼宾的优良传统 。 当客人亲自到家里来拜访时 , 做主人的必定要热情的迎接招待 , 《论语·学而》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 , 不亦悦乎!”不管主人的家庭好坏 , 总要泡上一壶热茶 , 作为尊敬之意 。 来客敬茶成了一种最基本的待客之礼 。
每当来了客人便要敬茶 , 以茶敬客 , 情深义长 。 茶要浅 , 俗称“茶七酒八” , 如果斟得太满 , 便是对客人的不敬 。 客人在告别时应将茶喝尽 , 以表示对茶的赞赏 。 在餐桌上待客敬茶也有一定的敬茶礼 , 尽管是最好的朋友 , 当对方给他斟茶时他也一定要两手指轻叩桌面 , 以示跪谢 , 俗称“叩指还礼” , 据说这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传下的规矩 。 相传 , 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 , 与当地的官员周日清上茶楼喝茶 。 皇上自己斟上茶之后 , 又顺手给周日清斟上茶 。 周日清立时受宠若惊 , 也不敢下跪谢龙恩 , 恐怕暴露了皇帝的身份 。 在左右为难之际 , 他急中生智 , 用双手屈扣 , 在桌面上叩点三次 , 以代替跪谢之礼 。 由此 , 这一礼俗流传于民间 , 便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谢谢”之礼 。 这虽然只是传说 , 但是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敬茶之礼俗 。
二、婚礼之道--下茶
茶之所以用它来订婚 , 是取它不可移植的自然本性 , 古代 , 人们以为茶树只能用茶籽繁育 , 故婚娶多用茶为聘礼:男家为“下茶” , 而女家为“受茶” , 寓意传宗接代 , 人丁兴旺 。
【茶礼考究】明代许次纾《茶流考本》云:“茶不移本 , 植必生 。 古人 , 结婚以茶为礼 。 取其不移植置予之意也 。 ”明代嘉靖进士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十四《种茶》也载“几种茶树必下子 , 移植则不复生 , 鉴此聘妇必以茶为往还 , 义固有所取也 。 ”就是说茶之不可移植被古人比附成了女子受聘 , 既然接受了对方的聘礼 , 就当从一而终 。 没有再“移植”即反悔的余地了 。 “茶在这里 。 象征着纯洁、坚贞和多子多福 。 ”茶性最洁“表示爱情纯洁无暇 , ”茶不移本“表示爱情坚贞不移 , ”植必生子“表示子孙繁盛、家庭幸福 。 因此 , 茶得以深深地介入婚俗之中去 , 茶礼也成为一种流传至今的风俗 。
三、中国茶礼的外传和日本的茶礼
茶最早传入日本是在隋朝 , 到唐朝时为规模扩大期 , 其间是以官方的遣隋使、遣唐使为传播的关键纽带 。 ”随朝廷出于远交近攻的外交的需要 , 大和朝廷出于迫切学习中国的政治体制、文化和教育的需要 , 致使两国的交流由此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 607年至894年日方曾派遣隋使5次、遣唐使19次之多 。 “饮茶之风弥漫全国并成为全社会的生活习惯 , 始发于唐玄宗开元时期 。 杨华《膳夫经手录》中记载:”至开元、天宝之间 , 稍稍有茶 , 至德、大历遂多 , 建中以后盛矣 。 “封燕的《封氏见闻记》卷六载:”开元中 , 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 。 学禅勿于不寐 , 又不夕食 , 皆特饮茶 。 人自怀挟 , 到处煮饮 , 从此转相效仿 , 遂成风俗 。 “可见 , 唐初 , 寺院饮荼比较盛行 , 直至中唐寺院茶礼逐步形成 。 于此相对的对中日茶文化交流有重大贡献的自然就是遣隋遣唐使中的僧人了 , 他们来中国便自然会在寺院内活动 , 讲经习法 。 其中以最澄、空海和永忠三位僧人为主 , 他们在学完回国时不同程度地带回了中国的茶籽 , 茶的传入也必定伴随着饮用方法和礼节的学习 。 南宋径山寺茶礼对日本的影响就是明显的例子 。 径山寺位于杭州东北52公里处的天目山脉 , 径山寺兴于唐、盛于宋 , 特别在南宋时 , 日本官方不断派日僧到径山寺求取禅理 , 其中以圆尔辨圆(1202-1280)对茶文化传播所起的作用为最大 。 , 他于1235-1241年在南宋巡礼求法 , 在径山寺不仅学习了种茶、制茶 , 更细心地观察体验了径山寺的茶礼 , 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日本茶道的礼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