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事绘画

茶画是中华茶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 它反映了在一定时代社会上的人们饮茶的风尚, 而且茶画本身在中华民族瑰丽多姿的艺术宝库中还占有着光辉的一席之地 。 从历代茶画这一历史的长卷中, 可以感受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中的许多方面 。
萧翼赚兰亭图 [唐] 阎立本
纵 27.4cm , 横 64.7cm , 绢本, 工笔着色, 无款印, 辽宁省博物馆藏 。 辽宁省博物馆的是北宋摹本, 台北故宫的是南宋摹本 。
【茶事绘画】阎立本, 唐代著名画家 。 约生于 601 年, 卒于 673 年, 雍州万年(今陕西潼临县)人, 曾任主爵郎中、工部尚书、右相和中书令, 时有“右相驰誉丹青”之誉 。 其父阎毗, 其兄立德, 既有画名, 又以擅长工艺、建筑工程著称 。 阎立本绘画师承隋代的杨契丹、郑法士、董伯仁、展子虔与其父, 并上溯张僧繇而“变古象今”, 代表了初唐中原地区的风格 。 阎立本善画台阁、车马、肖像, 尤长于重大题材的历史人物画和风格画 。 据史料记载, 其画迹见之于《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宣和画谱》中的有六七十件, 其代表作有《凌烟阁功臣图》、《秦府十八学士图》、《历代帝王图》、《萧翼赚兰亭图》、《异国来朝图》、《职贡图》和《步辇图》等 。 其中留传至今较为可靠的有《步辇图》、《职贡图》、《历代帝王图》和《萧翼赚兰亭图》 。
《萧翼赚兰亭图》描绘的是唐太宗派遣监察御史萧翼到会稽骗取辨才和尚宝藏之王羲之书《兰亭序》真迹的故事 。 存世有二本, 一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一藏辽宁省博物馆 。 据专家考证, 一为北宋摹本, 一为南宋摹本 。 辽博藏本卷后有明代画家文徵明长跋, 定为真迹 。 此卷不论从内容或形式看, 都较成功地了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 此图从画风分析, 也较符合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中所说的“博陵之笔缜细”和米芾《画史》中陈述的“皆着色而细”的记载 。 据此, 这幅作品虽定为宋人摹本, 但以此来衡量阎立本的艺术成就, 以及鉴赏中唐以后的人物画风格,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画面有五位人物, 中间坐着一位和尚即辨才, 对面为萧翼, 左下有二人煮茶 。 画面上, 机智而狡猾的萧翼和疑虑为难的辨才和尚, 其神态维妙维肖 。 画面左下有一老仆人蹲在风炉旁, 炉上置一锅, 锅中水已煮沸, 茶末刚刚放入, 老仆人手持 “茶夹子”欲搅动“茶汤”, 另一旁, 有一童子弯腰, 手持茶托盘, 小心翼翼地准备“分茶” 。 矮几上, 放置着其它茶碗、茶罐等用具 。 这幅画不仅记载了古代僧人以茶待客的史实, 而且再现了唐代烹茶、饮茶所用的茶器茶具, 以及烹茶方法和过程 。
该画描绘了唐太宗遣萧翼赚兰亭序的史事 。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于穆帝永和九年( 353 年) 三月三日同当时名士谢安等 41 人会于会稽山阴 (今浙江绍兴)之兰亭, 修祓禊之礼(在水边举行的除去所谓不祥的祭祀) 。 当时王羲之用绢纸、鼠须笔作兰亭序, 计 28 行, 324 字, 世称兰亭帖 。 王羲之死后, 兰亭序由其子孙收藏, 后传至其七世孙僧智永, 智永圆寂后, 又传与弟子辨才, 辨才得序后在梁上凿暗槛藏之 。 唐贞观年间, 太宗喜欢书法, 酷爱王羲之的字, 唯得不到兰亭序而遗憾, 后听说辨才和尚藏有兰亭序, 便召见辨才, 可是辨才却说见过此序, 但不知下落, 太宗苦思冥想, 不知如何才能得到, 一天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荐: 监察御史萧翼, 此人有才有谋, 由他出面定能取回兰亭序, 太宗立即召见萧翼, 萧翼建议自己装扮成普通人, 带上王羲之杂贴几幅, 慢慢接近辨才, 可望成功 。 太宗同意后便照此计划行事, 骗得辨才好感和信任后, 在谈论王羲之书法的过程中, 辨才拿出了兰亭序, 萧翼故意说此字不一定是真货, 辨才不再将兰亭序藏在梁上, 随便放在几上, 一天趁辨才离家后, 萧翼借故到辨才家取得兰亭序, 后萧翼以御史身份召见辨才, 辨才恍然大悟, 知道受骗但已恨晚, 萧翼得兰亭序后回到长安, 太宗予以重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