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中国茶道文化的概念内涵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 , 也是生活的艺术 , 更是人生的艺术!
在梅兰衬托下 , 一壶一杯 。 根据自题词可知 , 壶中泡的是峒山秋片茶 , 用无锡惠泉水冲泡 。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 , 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 , 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 , 增进友谊 , 美心修德、学习礼法 , 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 。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 , 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 , 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 , 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 ”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 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 , 皆以茶为饮 , 清心养神 。 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 , 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 , 品茗赏景 , 各抒胸襟 。 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 , 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 , 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 , 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 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 , 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 , 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 , 擅瓯闽之秀气 , 钟山川之灵禀 , 祛襟涤滞 , 致清导和 , 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 中澹闲洁 , 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 , 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 。 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 , 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 , 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 , 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 。 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 , 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 。 ”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 , 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 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 , 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 , 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 , 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 , 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 , 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
茶道发源于中国 。 中国茶道兴于唐 , 盛于宋、明 , 衰于近代 。 宋代以后 , 中国茶道传入日本、朝鲜 , 获得了新的发展 。 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 , 却对作为日、韩茶道的源头、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中国茶道知之甚少 。 这也难怪“道”之一字 , 在汉语中有多种意思 , 如行道、道路、道义、道理、道德、方法、技艺、规律、真理、终极实在、宇宙本体、生命本源等 。 因“道”的多义 , 故对“茶道”的理解也见仁见智 , 莫衷一是 。 笔者认为 , 中国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 , 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
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 。 "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 , “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 , 饮茶即是修道 , 即茶即道 。 “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 。 下面分别予以阐释之 。
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 , 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 , 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统笼贮之 , 远近倾慕 , 好事者家藏一副 。 有常伯熊者 , 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 , 于是茶道大行 , 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 ”陆羽 , 字鸿渐 , 又字季疵 , 号桑苎翁 , 唐代复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门县人) 。 陆羽著《茶经》三卷 , 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十章 。 四之器叙述炙茶、煮水、煎茶、饮茶等器具二十四种 , 即封氏所说“造茶具二十四式” 。 五之煮、六之饮说“煎茶炙茶之法” , 对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水、煎茶、酌茶的程序、规则作了细致的论述 。 封氏所说的"茶道"就是指陆羽《茶经》倡导的“饮茶之道 。 ”《茶经>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 , 也是第一部茶道著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