岕茶汇抄

冒襄(1611-1693), 字辟疆, 号巢民, 又号朴巢, 江苏如皋人 。 冒襄幼有俊才, 负时誉 。 史可法荐为监军, 后又特用司李, 皆不就 。 明亡后无意用世, 性喜客, 所居有朴巢、水绘园、深翠山房诸胜, 擅池沼亭馆之景, 四方名士, 招致无虚日 。 晚年结匿峰庐, 以图书自娱 。 有《水绘园诗文集》、《朴巢诗文集》及《影梅庵忆语》等传世 。
《岕茶汇抄》大半取材于冯可宾《岕茶笺》, 还钞于许次纾《茶疏》和熊明遇《罗岕茶记》 。 刊本有昭代丛书本, 张潮撰序和跋;有冒氏小品四种本, 光绪乙酉(1885)刊;有冒氏丛书本, 光绪己亥(1899)刊 。
本书以冒氏小品四种本为底本, 参校他本 。 小引
茶之为类不一, 岕茶为最, 岕之为类亦不一, 庙后为佳 。 其采撷之宜, 烹啜之政, 巢民已详之矣, 予复何言, 然有所不可解者, 不在今之茶, 而在古之茶也 。 古人屑茶为末, 蒸而范之成饼, 已失其本来之味矣 。 至其烹也, 又复点之以盐, 亦何鄙俗乃尔耶 。 夫茶之妙在香, 苟制而为饼, 其香定不复存 。 茶妙在淡, 点之以盐, 是且与淡相反 。 吾不知玉川之所歌、鸿渐之所嗜, 其妙果安在也 。 善茗饮者, 每度卒不过三四瓯, 徐徐啜之, 妙尽其妙 。 玉川子于俄顷之间, 顿倾七碗, 此其鲸吞虹吸之状, 与壮夫饮酒, 夫复何姝 。 陆氏《茶经》所载, 与今人异者, 不一而足 。 使陆羽当时茶已如今世之制, 吾知其沉酣于此中者, 当更加十百于前矣 。 昔人谓饮茶为水厄, 元魏人至以为耻甚, 且谓不堪与酪作奴, 苟得罗介饮之, 有不自悔其言之谬耶 。 吾香三天子都, 有抹山茶, 茶生石间, 非人力所能培植, 味淡香清, 采之甚难, 不可多得 。 惜巢民已殁, 不能与之共赏也 。 心斋张潮[1]撰.
【岕茶汇抄】环长兴境, 产茶者曰罗嶰, 曰白岩、曰乌瞻、曰青东、曰顾渚、曰筱浦, 不可指数, 独罗嶰最胜 。 环嶰境十里而遥, 为嶰者亦不可指数 。 嶰而曰岕, 两山之介也 。 罗氏居之, 在小秦王庙后, 所以称庙后罗岕也 。 洞山之岕, 南面阳光, 朝旭夕晔, 云滃雾浡, 所以味迥别也[2] 。
产茶处, 山之夕阳胜于朝阳 。 庙后山西向, 故称佳 。 总不如洞山南向, 受阳气独专, 足称仙品[3] 。
茶产平地, 受土气多, 故其质浊 。 岕茗产于高山, 泽是风露清虚之气, 故为可尚 。 茶以初出雨前者佳, 惟罗岕立夏开园, 吴中所贵, 梗粗叶厚, 有萧箬之气 。 还是夏前六七日, 如雀舌者佳, 最不易得 。
江南之茶, 唐人首称阳羡, 宋人最重建州, 于今贡茶两地独多 。 阳羡仅有其名, 建州亦非最上, 惟有武夷雨前最胜 。 近日所尚者, 惟长兴之罗岕, 疑即古之顾渚紫笋也 。 介于山中谓之岕, 罗隐隐此故名罗 。 然岕故有数处, 今惟洞山最佳 。 姚伯道云:明月之峡, 厥有佳茗, 是上乘品 。 要之, 采之以时, 制之尽法, 无不佳者 。 其韵致清远, 滋味甘香, 清肺除烦, 足称仙品 。 若在顾渚, 亦有佳者, 人但以水口茶名之, 全与岕别矣[4] 。
岕中之人, 非夏前不摘 。 初试摘者, 谓之开园 。 采自正夏, 谓之春茶 。 其地稍寒, 故须待时, 此又不当以太迟病之 。 往日无有秋摘, 近七八月重摘一番, 谓之早春, 其品甚佳, 不嫌少薄也[5] 。
岕茶不炒, 甑中蒸熟, 然后烘焙 。 缘其摘迟, 枝叶微老, 炒不能软, 徒枯碎耳 。 亦有一种细炒岕, 乃他山炒焙, 以欺好奇 。 岕中惜茶, 决不忍嫰采, 以伤树本 。 余意他山摘茶, 亦当如岕, 迟摘老蒸, 似无不可 。 但未试尝, 不敢漫作[6]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