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重点总结( 五 )


21. 一般地说 , 性状较清稀、流动性较大 , 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之中 , 起着津润感化的 , 总称为津;性状较稠厚 , 流动性较小 , 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之中 , 起着濡养感化的 , 总称为液 。
22. 津液代谢过程 , 以脾、肺、肾三脏的功能为本家儿 。 而肾对脾与肺在津液代谢方面的功能又起着促进感化 , 是以说肾本家儿水 , 即能本家儿持水液代谢 。
23. 津液的心理功能 , 本家儿要包罗以下方面:①津润和濡养感化;②化生血液 , 调节血液浓度;③运输废料 。
24. 中医学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 , 别离归属五脏 , 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 并称为“五神脏” 。
25. 气与血的关系 , 凡是归纳综合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
包罗:①气能生血;②气能行血;③气能摄血;④血为气母 。
26. 气与津液之间关系 , 包罗:①气能生津;②气能行津;③气能摄津;④津能生气;⑤津能载气 。
27. 经络 , 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表里、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 , 是人体布局的主要构成部门 。
28. 十二经脉的名称包罗三部门 , 即手或足经、阴或阳经、脏或腑经 。 如手太阴肺经等 。
29. 十二经脉的走标的目的纪律是手之三阴 , 从脏走手;手之三阳 , 从手走头;足之三阳 , 从头走足;足之三阴 , 从足走腹 。
30. 十二经脉交代纪律 , 是手三阴经从胸腔走标的目的手指结尾 , 交于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结尾走标的目的头面部 , 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标的目的足趾结尾 , 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则从足趾走标的目的腹腔和胸腔 , 交于手三阴经 。 从而形当作阴阳相贯、如环无故的循行路径 。
31. 十二经脉的分布纪律:①四肢部位:阴经分布在内侧面 , 阳经分布在外侧面 。 内侧分三阴 , 外侧分三阳 , 其前后挨次是太阴、阳明在火线;少阴、太阳在后线;厥阴、少阳在中线 。
②头面部位:则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脸颊、头顶及后头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
③躯干部位: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足阳明经行于前(即胸腹面)、足太阳经行于后背、足少阳经行于身侧面;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足三阴经则均行于腹面 。
④循行于腹面的经脉 , 其摆列挨次 , 自内标的目的外为足少阴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足厥阴经 。
32. 十二经脉的内外关系 , 是手足三阴和三阳经脉经由过程经别和别络彼此沟通 , 构成手足六对“内外相合”关系 , 即手足太阳与少阴为内外、手足少阳与厥阴为内外、手足阳明与太阴为内外 。 相为内外的经脉别离络属于相为内外的脏腑 , 如手太阴属肺络大肠 , 手阳明属大肠而络肺;足少阴属肾络膀胱 , 足太阳属膀胱络肾等 。
33. 十二经脉气血的流注 , 其次序是手太阴肺经在食指端流注于手阳明大肠经 , 并依次为:经鼻翼旁流注于足阳明胃经 , 经足大趾端流注于足太阴脾经 , 尽心中流注于手少阴心经 , 经小指端流注于手太阳小肠经 , 经目内眦流注于足太阳膀胱经 , 经足小趾端流注于足少阴肾经 , 经胸中流注于手厥阴心包经 , 经无名指端流注于手少阳三焦经 , 经目外眦流注于足少阳胆经 , 经足大趾流注于足厥阴肝经 , 经肺中则流注于手太阴肺经 , 完当作一个轮回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