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砂陶刻历史与艺术

    紫砂陶刻是随着紫砂的发展而衍生出的另一种艺术形式 , 是装饰紫砂最普遍的方法之一 , 紫砂陶刻的出现更为记录紫砂的发展两路留下了考证数据 , 它是融入了文学、书法、绘画、金石为一般的陶刻艺术 , 亦是文人、陶工合作或集文工与一体的结晶 , 更表现出一种新的独特的民族装饰风格的艺术珍品 。
    陶刻盛于清代 , 以陈鸿寿(曼生)为代表 , 他曾于一八一六年出任宜兴现令 。 是当时着名的书法金石家 , 他喜爱陶艺在闲暇时 , 为当时制壶艺人杨彭年、邵二泉设计了十八壶式(后称为曼生十八式) 。 有杨、邵二人制壶 , 曼生题诗作款雕刻称之为曼生壶 。 同时他请文人与陶工之间的合作 , 形成陶瓷装饰独特艺术 , 民间广泛流传和争购曼生壶 。 盛极一时 。 有“壶随字贵 , 字随壶传”的佳说 。
    在曼生之后名人辈出 , 有瞿应绍(字子治)书法雕刻特出 , 作品以梅兰竹菊四君子为代表 , 行为上 , 篆章合用 , 古雅滴趣 , 为曼生以第一人也 。 同时清代知名书画家如郑板桥、董其昌、吴昌硕等也在壶上题诗作画 , 风行一时 , 为当时陶艺爱好者收藏之神品 。
    从此由曼生倡行的学者文人、制壶艺人的合作发展广大 , 陶艺结合更添光彩 。 形成了专业的陶刻艺人 。 以后有路兰芳、陈少亭、跋陶、企陶、 陶、岩如、缶硕等等高手 , (大都是笔名)其中一代雕刻大师任淦庭 , 是着名的陶刻民间艺人 。 他有较高的书画艺术水平 。 他作品古雅大方、金石味神、文人、气息、雅俗共赏自成一家的陶刻 , 为壶艺爱好者竞相惠顾的上品 。 特别是培养了大批人才 , 今天突出的几位工艺师多是任老先生的学生 , 为现代雕刻艺术作出了专业的贡献 。 借此为感谢一代宗师任淦庭老先生添笔 。 陶刻专业队伍从以前几人发展到现在60多人 。 成为紫砂陶艺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世界陶瓷艺林中独树一帜 。
【浅谈紫砂陶刻历史与艺术】    现在陶刻从原来的茶壶发展为花盆、瓶鼎、挂盘、挂壁、陈设品 , 装饰丰富多彩 , 诗画组合 , 山水花鸟 , 人物图案等诗情画意 , 景上添花 。 陶刻必需具有较高文学修养和书画绘画水平 , 因质地适用各种刀法 , 根据器形相异 , 画面设计胸有成竹 , 运用肘、腕、指发力 , 以刀代笔 , 才能完成一件好的作品 。
    陶刻的装饰方法一般可分为清刻、沙地刻、阳刻、着色刻五种 。 所根据不同的器形 , 采用以上不同的方法加以装饰 , 恰到好处 。
    陶刻刀法大体分为两大类:“双入正刀法”、“单刀侧入法” 。 双入正刀法是两面用刀起底 , 用刀法是两面用刀起底 , 用刀要挺秀 , 刻出底面为三角底、平圆底、沙地自然形底等 , 如有碑刻精神 , 有精细工整、严谨端庄 、清秀之态 。 单刀侧入法是运刀前必须胸有稿底 , 自由奔驰 , 有天空行马 。 刀法多变 , 可轻可重 , 或虚或实、或刮或割 , 用刀流利 , 意到器隧 , 横直不拘 , 粗犷豪放 , 耐人寻味 , 为广大爱好者所喜爱 。
    随着时代的发展陶刻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喜爱 。 近年来好多作品荣获榜名 。 如百寿瓶、竹简茶具、梅兰竹菊艺术挂盘、书法各言挂盘、唐诗诗意书壶、鼻烟瓶等等 。 佳作吐艳 , 陶刻艺术不断发展 , 将有更多的陶刻新品问世 , 正可配诗“欲穷千里目 , 更上一层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