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以前 , 如晋杜育《荈赋》所说:“器泽陶简 , 出自东隅” , 人们对饮茶的器具就有所选择和专尚 。 到了唐朝 , 随着饮茶的普及 , 特别是经陆羽的宣传倡导 , 茶具制造业急剧地发展了起来 。 古今饮茶的方法、习惯不同 , 茶具的构成和形制也相差甚大 , 单陆羽《茶经》所列 , 当时的茶具就有20多种 。 据《封氏闻见记》载 , 陆羽《茶经》所定的这套茶具一传开 , “远近倾慕 , 好事者家藏一副” 。 这套茶具的畅销 , 也就牵动了陶、冶、漆、石、竹、木等各种手工业的发展 。 另外 , 各地风尚不同 , 唐朝实际生活中使用的茶具 , 远较《茶》所载复杂 。 单以煮茶的容器说 , 《茶经》只列鉙(釜)一种 , 但《全唐诗》所记 , 还有鼎、铛、盂等形制 。 再以鼎来说 , 其质地又有陶、石和金属之分 。 在金属的茶鼎中 , 又以龙州、舒州所产着名 , 如皮日休诗称:“龙舒有良匠 , 铸此佳成样 。 ”《茶经》中没有提到“壶” , 但黄滔《题郑山人居》有“终期宿清夜 , 斟茗说天召”句 , 说明唐代茶具中还应有“壶” 。 唐人在茶具中 , 尤其讲究和重视茶碗(也称茶瓯) 。
【茶具手工制造业的历史崛起】这显然与当时品茶艺术的提高是一致的 , 说明这时不但已注意茶叶的香气、滋味、还开始重视到茶的汤色 。 陆羽《茶经》对全国所产的茶碗有这样评述 , “盌:越州上;……越州瓷、岳瓷皆青 , 青则益茶 , 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 , 茶色红;寿州瓷黄 , 茶色紫;洪州瓷褐 , 茶色黑 , 悉不宜茶 。 ”越窑烧制的茶器 , 如前所说 , 在晋朝就已闻名 。 至唐朝经陆羽这么一评述 , 就更加名嗓全国 , 所以越也就成为唐朝诗词中常加吟赞的内容:如孟郊《凭周况先辈与朝贤乞茶》说:“蒙茗玉花尽 , 越瓯荷叶空”;施肩吾《蜀茗词》赞:“越碗初盛蜀茗新 , 薄烟轻处搅来匀”;郑谷《送吏部曹郎中免官南归》称:“筐重藏吴画 , 茶新换越瓯”;郑谷《题兴善寺》又诗:“藓侵随画暗 , 茶助越瓯深”;韩逗崽痢芬鳎骸笆?纸麝煤沾笔头 , 越瓯犀液发茶香”等等 。
“越瓷因茶着” , 到唐末五代时 , 越窑还被定作为专门烧制茶盏的贡窑 。 徐夤《贡馀秘色茶盏》吟:“捩翠融青瑞色新 , 陶成先得贡吾君 。 ”由于入贡 , 越瓷工艺便更趋精绝 , 以致因其色泽之青翠欲滴 , 而在当时出现了用“神秘”来极言其瓷色的纯净了 。
唐朝茶碗的产地 , 除《茶经》提到的越、邢、鼎、婺、青、岳、寿、洪等窑以外 , 《全唐诗》刘言史“湘瓷泛轻花 , 涤尽昏渴神” , 李群玉的“满火芳香碾曲尘 , 吴瓯湘水绿花新”中所说 , 当时还有湘窑和吴窑等较有名的产地 。 另如对评茶所尚的瓷色 , 据《记事珠》载:“建人谓斗茶为茗战”;《全唐诗》吕岩《大云寺茶诗》称:“兔毛瓯浅香云白 , 虾眼汤翻细浪俱” , 说明在福建和两广一带品茗所尚的瓷色 , 就一反陆羽推崇的青瓷 , 而另好黑盏 。 过去一般据蔡襄《茶录》“茶色白 , 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513·茶史初探黑 , 纹如兔毫”的记载 , 称斗茶和黑瓷兔毫茶盏 , 是起始于宋朝福建 。 由上说明 , 其时间至少还可上推到唐朝末年 , 而且黑盏也非始建安 , 唐末、五代 , 广西就有生产 。
推荐阅读
- 简单的手工折纸花步骤图解
- 茶和茶具相得益彰
- 精美茶具 品茶品出高雅优质生活
- 养紫砂茶具的好方法
- 手工牛肉丸的做法
- 幼儿小班手工折纸花
- 手工折纸制作:浪漫雨伞
- 茶具如何保养才健康
- 搪瓷茶具简介
- 竹木茶具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