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的诊断依据

乙肝的诊断依据主要包括:临床诊断依据、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诊断依据、组织病理学诊断依据三大类,这三大类依据在内容上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另外影像学B超、CT等检查结果可供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及占位性病变诊断(如原发性肝细胞癌、肝囊肿、肝血管瘤等)参考 。
一、临床诊断依据
乙肝的临床诊断与其他传染病的诊断模式类同,主要依据是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史资料等综合分析;具体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流行病学、输血注射史、饮食、嗜好、家族史、既往病史、月经生育史,临床症状及发病特征、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并结合病情变化和检查结果做必要的修正,同时与其他疾病相鉴别 。肝病患者主要生化学检查,即本书第五章中介绍的肝功能化验的各项指标包括:①黄疸标志物:血清总胆红素(TBILI)、直接胆红素(DBILI)、间接胆红素(IBILI)、尿胆红素、血清总胆汁酸(TBA)检查 。②炎症标志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③淤胆标志物: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胆碱酯酶(CHE) 。④蛋白质与脂质代谢异常的检测包括:白蛋白(ALB)、球蛋白(G)、白球比值(A/G)、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脂和脂蛋白、甲胎蛋白(AFP)等 。还可扩大到电解质、血常规、免疫功能等检查 。另外B超(或彩超)检查可以显示腹腔内脏器的形态改变,脏器之间的相互关系、腹水及消化道内外气体形态,判断肿物及局限性病变的部位;根据B超声像图特征,可由肝脏大小、边缘及内部结构改变而提供相应的诊断依据,详见第五章第二节 。
二、病原学诊断依据
病原学诊断是综合诊断的基础,亦是乙肝确认的依据 。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内容:一是病原学基础(病原形态、结构、复制过程、变异性等);二是病毒标志物,病毒标志物又分为血清学标志(抗原抗体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标志(病毒核酸检测) 。在“两对半”检测中,HBsAg与抗HBs主要是确定有无HBV感染,现症感染还是过去感染;HBeAg与抗HBe这一对决定HBV感染(HBsAg阳性)情况下,病毒复制是否活跃,血清传染性强弱;而HBcAg及抗HBc作为病毒复制与反映传染性指标,因种种原因,尤其技术上问题,临床应用价值不大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检测越来越普及,主要有斑点杂交技术及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两种检测方法 。两者各有千秋,前者灵敏度不如后者,但特异性较强;后者灵敏度高,但容易受各种因素影响,特异性较差 。HBVDNA是HBV存在、复制及传染性标志,它的检测并非取代“两对半”,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及完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