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虚质:面色萎黄或苍白,口唇淡白,心悸少眠,夜热盗汗,肌肤枯涩,妇人经少色淡或闭经,舌淡红无苔 。
【中医把脉帮你科学养生】阴虚质:虚火上炎,颧面潮红,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盗汗,多梦遗精,尿少而赤,大便秘结,舌绛无苔 。
阳虚质:畏寒肢冷,头晕自汗,手足发凉,腰酸腿软,咳喘身肿,黎明腹泻,阳痿早泄,尿清长,舌苔薄白 。
秋季养生进补,还需内外有别
秋燥当令,容易损耗人体的阴精、津液,出现口干、皮肤燥裂瘙痒、眼睛干涩、大便干结等情况 。不过,秋燥也分为外燥、内燥之不同,通过中医体检,详细了解自身情况,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达到食补或药补的最佳效果 。
许多人一到秋天就容易咳嗽,却自以为是有炎症,自行使用抗生素,其实这种情况往往就是外燥所致,滥用抗生素反而对病情无益 。秦鉴教授指出,外燥是由外感燥邪所致,常常会有感冒、咳嗽等症状 。外燥还有再分为凉燥与温燥的不同 。凉燥一般会口干咽痛,干咳无痰或是咳嗽少痰;而温燥则通常邪在肺卫,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呼吸不顺,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干无苔 。
内燥是脏腑精亏液耗所引起,例如大病初愈、劳累过度、辛热太多等 。内燥按发病位置不同又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 。上燥一般是肺燥,干咳而呼吸不顺;中燥一般为胃燥,伴随恶心、呕吐、打嗝、嗳气、食欲不振;而下燥则主要是肠燥,体液消耗、口渴或大便燥结都是其表现 。秦鉴教授指出,外燥因为有外感症状,市民较易辨别,而内燥则通常要有专业中医师来辨别,再由医生开出相对应的中药方,进行治燥调理 。
秋季养生进补,还看这些治燥中药汤水
秦鉴教授指出,中医的调理原则,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所以,对于外燥,通常采用轻宣燥邪的方法 。凉燥可用杏苏散,温燥可用桑杏汤以及清燥救肺汤 。而内燥,则通常用滋阴润燥的中药汤水 。如上焦肺燥,用养阴清肺汤、百合固金汤;中焦胃燥,用麦门冬汤;下焦肠燥,增液汤、琼玉膏等皆对症,而玉液汤则对上中下焦内燥皆有效 。
杏苏散: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黄芩、枳壳、甘草、陈皮、生姜各6g,大枣2枚,用水煎服 。
桑杏汤;桑叶3g、杏仁4.5g、沙参6g、象贝3g、香豉3g、橘皮3g、梨皮3g,水两杯,煮取一杯服用,再翻煮一杯服用;
清燥救肺汤:冬桑叶9g、石膏7.5g、人参2g、甘草3g、胡麻仁(炒研)3g、真阿胶2.4g、麦门冬(去心)3.6g、杏仁(去皮炒)2g、枇杷叶3g,水一碗,煎至六分,分两三次服用 。
增液汤:玄参30g、麦冬(连心)24g、细生地24g,水八杯,煮取三杯,口干则全部喝下 。大便仍然不通,再煮再服 。
推荐阅读
- 口腔溃疡的治疗方法 中医推荐偏方治疗
- 6个助眠方法 帮你摆脱失眠困扰
- 胃下垂最佳治疗方法 老中医推荐食疗方
- 经前综合征 中医调理经前综合症
- 咳嗽睡不着觉怎么办 中医分型治疗更有效
- 留得一分"津液" 便有一分生机
- 春季养生五大禁忌
- 湿热便秘如何调理 中医偏方有疗效
- 阴寒体质如何调理?老中医推荐
- 治疗脱发 这些习惯帮你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