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茶叶 , 许多人都知道绿茶、红茶 , 但要说出全部的茶类 , 却总有些容易遗忘 。 红茶和绿茶是最常见的 , 好记;白茶和黑茶这也是一对;大红袍、铁观音 , 这是乌龙茶 。 还有个什么来着……黄茶?
在争奇斗艳的中国茶叶里 , 黄茶的存在感的确不够高 。 就算在十大名茶里 , 也只有一个君山银针是黄茶 , 往往还因为名字被误会为白茶 , 可真是太委屈了 。
白毫银针是白茶 , 怎么君山银针就不是白茶了呢?
其实黄茶和白茶还真有些像 , 但论到制茶工艺 , 其实黄茶和绿茶更像 。 事实上 , 黄茶的工艺就是在绿茶的基础上演化而来 , 只比绿茶多了一道闷黄的工序 。 正是这道闷黄的工序 , 造就了黄茶独特的滋味口感 。
【黄茶|黄叶黄汤,甘香醇爽】“黄茶”之名在历史上早有出现 , 不过古代对茶没有明确的分类 , 唐宋之际所说的“黄茶”多是因芽叶显黄色而命名 , 与我们现代按工艺来划分的黄茶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 现在我们所指的经过闷黄工艺而形成黄汤黄叶特点的茶类 , 生产工艺约形成于公元1570年前后 。 黄茶中产量居首的黄大茶 , 即创制于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之间) , 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
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三种 , 其区别主要在原料的选择上 。 黄芽茶在采摘时选择细嫩的单芽或者一芽一叶 , 黄小茶的鲜叶标准为一芽二三叶 , 黄大茶的采摘标准则扩大至一芽四五叶 。
采好鲜叶 , 经过杀青、闷黄、干燥三道工序 , 黄叶黄汤的黄茶就可以制作完成了 。 其中最关键的闷黄工序 , 主要做法是将杀青揉捻后的茶青用纸包裹起来 , 有的还会盖上湿布 , 长时间放置 , 促使茶坯在水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 。 在湿热闷蒸的作用下 , 叶片中的叶绿素被破坏 , 成品茶叶呈黄色或绿色 , 茶叶中的游离氨基酸及易挥发的物质增加 , 茶叶滋味甜醇 , 香气浓郁 。 因此 , 汤色呈杏黄色或淡黄色 。
闷黄的时间各家做法不同 , 从几十分钟到几天不等 。 闷黄的时机、次数和方法也不同 , 有的在杀青后闷 , 有的在揉捻后闷 , 有的在毛火后闷 , 有的闷炒交替 , 还有的闷烘结合 。 比如北港毛尖的闷黄时间最短 , 为30~40分钟 , 温州黄汤的闷黄时间最长 , 需要2~3天 。 君山银针二烘二闷 , 蒙顶黄芽三闷三炒 。
这些不同的闷黄工艺 , 造就了不同的黄茶的独特风味 。 在历史上 , 黄茶的出现本就是为了解决炒青茶香味易失散、陈化较快、口感较苦涩的缺点 , 或是为了解决绿茶不利于运输的变质之苦 。 加上闷黄之后 , 茶叶的鲜味虽有所损失 , 但韵味却更长 , 并且更多了甘香醇爽的味觉体验 。
黄茶中最出名的要属湖南洞庭的君山银针 , 四川的蒙顶黄芽也是历史悠久的黄芽茶代表 。 其他的如霍山黄芽、北港毛尖、沩山白毛尖、远安鹿苑茶、皖西黄小茶、广东大叶青、温州黄汤等 , 也都是黄茶中的主要品种 。
黄茶似乎长期处在六大茶类中最没有存在感的食物链底端 , 也许是因为黄茶与绿茶较为相似 , 更多人惯于选择熟悉而清鲜的绿茶;也许是因为黄茶的优秀产品太少 , 其滋味的受欢迎程度也就不如其他茶类;也许是因为部分黄茶的制作工艺在历史中有断代 , 与空缺相伴而来的自然是关注度不足和接受度不高 。
推荐阅读
- 想要了解不为人知的黄茶吗?点进来吧
- 关于黄茶的那些事儿
- 黄茶的闷黄工艺是什么?
- 说茶|无奈的黄茶
- 从绿茶到黄茶,中间隔着闷黄这道坎
- 缙云黄茶,真正的“原生态茶”
- “三黄透三绿”的缙云黄茶
- 文竹黄叶怎么办?五个办法解决文竹黄叶
- 简述:温州“平阳黄汤”的加工工艺
- 简述:温州“平阳黄汤”的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