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所有科技大佬都在谈“工匠精神”?

不知你是否留意, 最近几年, 工业设计成为一门显学 。 无论是否属实, 各大科技企业都在强调自家产品的美感 。 忽如一夜, 遍地都是“工匠” 。 今天, 我们不妨从深层次挖掘一下究竟 。
关于设计, 我听到的最浮夸的论述来自凯文凯利, 他在《科技想要什么》中写道:“随着科技的发展, 从总体上看, 它的美感将逐年提高, 在不太遥远的未来, 技术元素某些部分的华丽程度将与自然界的壮丽媲美 。 ”当然, KK的逻辑起点是从“宇宙, 熵, 自组织, 生命”这些宏观得一塌糊涂的“上帝视角”判断技术的进化方向, 他将美感视作技术元素进化的方向之一 。
抛开这些玄幻的理论不谈, 现实中你多少也能感受到, 在某种意义上, 科技发展到今天, 正逐渐与“艺术”交融 。 伟大领袖乔布斯总结地好:“如果你把电脑设计师当作艺术家, 他们肯定更愿意将自己归为可以批量生产的艺术形式, 就像唱片, 或者像印刷品, 而不是传统的美术作品 。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媒介向众人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 而我们的媒介就是科技和制造 。 ”
让我们聊一聊科技与艺术 。
至关重要的设计
事实上, 谈论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时,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关注那些落脚于生活, 在产品与服务上注入美感的事物(尽管我也承认, 有些借助科技效果派生的艺术形式很酷) 。 而如你所知, 在现如今科技与人文看起来有些拥挤的十字路口上, 设计堪称是嫁接二者的桥梁 。
不难发现, 在美国的创业团队中, 设计师担任联合创始人的比例似乎日渐增多, 更无法忽视的是, 看起来任何一家科技公司对设计的重视程度都在提升——至少表面上是这么说的 。 Facebook产品设计总监Julie Zhuo还曾发表未来十年内硅谷设计领域的预言, 譬如:“设计师应该打造的是端到端的体验, 而非界面, 只存在于屏幕内的产品和服务不再是常态, 而是少数情况”;“许多创业公司创始人会将自己标榜为设计师, 类似的, 百人以上规模的科技公司也不可能没有设计高层”;“人们使用科技产品多半是由于其款式和体验, 而非纯粹的功能性”;“大学提供的设计培训项目将是多学科交叉, 从这些项目毕业的设计师不仅要会基本的图像设计, 还要掌握硬件和软件知识”;“设计思维就是产品思维”……
事实上, 从产品发展逻辑上就能理解为何设计变得重要起来 。 在一个产能过剩, 同质化严重, 单纯的摩尔定律逐渐无法满足人们内在需求的时代, 大家都在拼命讲故事, 而让产品或服务“情怀落地”的砝码之一, 无疑是那些美好且不突兀的设计 。
值得一提的是, 在Julie Zhuo的预言中, 其中一条是:十年内, 设计师将会使用一套完全不同的工具集, 会涌现一大批应用, 让设计和搭建过程变得更高效 。
在某种程度上, 对大多数普通用户而言, 似乎科技的先进水平与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成反比, 就像王煜全所言:“科学已发展到了一个临界点, 就像互联网, 我93年开始上网, 当时编个网页要自己写html语言, 自己学编程, 后来出现了编程工具, 和word一样是一软件, 你在软件里所见即所得, 排成什么样发布出来网页就什么样 。 后来这都不需要了, 有了博客, 你只需要会写字就行了, 再后来又出现微博微信……你会在硬件领域看到和当初网站一样的路径, 越来越多的技术难度降得很低, 越来越多门槛在创意、在设计、在用户需求把握 。 ”
嗯, 可以肯定, 未来最具价值的是那些拥有美好艺术品味的科学青年, 或者谙熟科技规律的文艺青年——当然, 这是句废话, 因为在任何时代, 这样的人都是稀缺资源 。 毕竟, 人类历史可操作性最强、最大范围的创新模式无外乎是将两样原本不相关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譬如非常直白地说:某个厨子将番茄与鸡蛋原本天各一方的食材联系起来, 诞生了我刚刚吃的一道家常菜;某个诗人将植物与情绪联系起来, 诞生了我很喜欢的一句诗,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某个天才将其艺术天分和学到的美术知识与通讯工具联系起来, 诞生了iPhone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