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出境游,你准备好防范寨卡病毒了吗?

国庆假期 , 不少人选择了出境游 。

而就在不久前 , 9月20日 , 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 , 提醒前往马来西亚旅行的消费者务必注意寨卡病毒病 , 在马来西亚期间应自我监测健康状态 , 如被蚊虫叮咬 , 并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时 , 应当及时就医 。
寨卡病毒病疫情似乎愈演愈烈 。
其实 , 我们生活在充满病原微生物的环境中 , 这些微生物 , 尤其是病毒 , 不经意间就会出现、打扰我们的生活 。
比如2002-2003年始于我国南部的“非典”疫情 , 2009年首发于北美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 , 2012年中东地区暴发的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 , 2013年我国多地出现的H7N9疫情 , 2014年暴发于西非的埃博拉疫情 , 以及2014-2016年自中南美洲向全球蔓延的寨卡病毒病疫情 。
虽然每次病毒病的暴发都来势汹汹 , 似有席卷全球之势 , 但只要我们科学地认识、科学地面对并且科学地加以防护 , 任何一种病毒病都会无所遁形 , 被人类各个击破!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最近的寨卡病毒病 。
什么是寨卡病毒病呢?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 。

十一出境游,你准备好防范寨卡病毒了吗?

文章插图

图1. 37℃情况下 , 电镜中观察到ZIKV的形态(Kostyuchenko et al. 2016)
图1显示在电镜下观察到的寨卡病毒(Zika virus, ZIKV)的形态:球形 , 直径40-70 nm , 有囊膜 。 寨卡病毒的囊膜包裹着由一条正链RNA构成的基因组 , 其大小约10.8 Kb 。
寨卡病毒还有几位近亲 , 如登革病毒、黄热病毒以及西尼罗河病毒,他们都属于黄病毒科的黄病毒属 。
寨卡病毒得名于其发现地 。
1947年 , 通过黄热病毒检测网络 , 人们偶然在生活于非洲乌干达寨卡丛林的恒河猴中发现了一种新病毒 , 并将其命名为寨卡病毒 。 随后(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人群中也检测到了寨卡病毒的传播 。 多年来 , 这种病毒仅在非洲和南亚地区出现散在感染病例 , 最早的一次暴发是2007年发生在西太平洋密克罗尼亚群岛的雅蒲岛 , 确认病例仅为49例 。 然而2013年以来 , 西太平洋、美洲和非洲陆续报告寨卡病毒确诊病例和疫情 , 到了2015年 , 疫情在中南美洲迅速扩散 , 其中巴西为重灾区 。 (增加一些亚洲的疫情)目前该病毒已波及全球70个国家和地区 , 我国也报道了数例输入型病例 。
为什么我们没必要恐慌寨卡病毒?
虽然寨卡病毒传播速度高 , 波及范围广 , 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对这一病毒恐慌 。
目前 , 没有证据表明寨卡病毒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 不会因为接触患者而感染 。
寨卡病毒主要通过蚊媒(伊蚊)传播 , 伊蚊叮咬了寨卡病毒感染者后被感染 , 通过再次叮咬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 。 上文提到的寨卡病毒的几位近亲也是通过蚊媒传播的 。 伊蚊有很多种类 , 寨卡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传播(图2) 。
十一出境游,你准备好防范寨卡病毒了吗?

文章插图

图2.寨卡病毒的传播方式:埃及伊蚊(diyitui.com);性接触(hljtv.com);血液传播(xmxz.org.cn)和母婴传播(sccnn.com)
埃及伊蚊在全球热带地区广泛分布 , 我国的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云南省的边境区域和台湾南部都有其分布 。 除了伊蚊传播 , 寨卡病毒也可经其它方式传播 , 但都比较少见 , 如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 , 也曾有报道证实寨卡病毒可以通过胎盘传播给婴儿(图2) 。 虽然乳汁中能够检测到寨卡病毒RNA , 但尚没有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 。
虽然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 , 但是80%的人是隐性感染 , 即不产生症状 , 20%的人会有临床症状 , 表现为发热、皮疹、关节痛和结膜炎等 , 一般持续不到7天 , 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 , 以对症治疗为主 。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格林-巴氏综合征等神经和自身免疫性并发症 , 但较为罕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