炭烧猪颈肉真的只是廉价的槽头肉么?少年天真了

这几天“血脖肉包子”的新闻又甚嚣尘上 , 似乎每隔几年“血脖”就会出现于报端 。 如果不明就里 , 光看字面 , “血脖”两个字确实足够令人作呕的 。 但若有心思穷其究竟 , 恐怕都会得到一个相同的结论:听起来恶心的“血脖肉”=方言里廉价的“槽头肉”=流行于各大粤港餐厅里的“猪颈肉” 。 也许你还会搜索到一些文章 , 称道猪颈肉的价廉味美 , 只要处理得法 , 一点都没有食用风险云云 。

炭烧猪颈肉真的只是廉价的槽头肉么?少年天真了

文章插图

老实说 , 只要把淋巴腺处理干净 , 猪颈肉确实没有小报新闻上说得那么可怕 , 但论及“味美” , 就值得商榷了 。 据说晋元帝司马睿偏好“项上一脔” , 他人不敢染指 , “禁脔”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苏轼也有诗赞:“尝项上之一脔 , 嚼霜前之两螯 。 ”不少人觉得他们俩说的“脔”即是猪颈肉 , 但仔细对比猪肉分割图就会发现 , 猪颈肉应该是“项下”而非“项上”——严谨的古汉语语法和苏老饕的舌头 , 怎么会弄错 。 这个项上之肉 , 其实应该是肩颈肉 ,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梅肉 。
【炭烧猪颈肉真的只是廉价的槽头肉么?少年天真了】有一次 , 在香港中环威灵顿街的镛记吃饭 , 点了一份“碳烧猪颈肉” , 记忆尤新 。 刷了焦糖色的肉呈现出近乎深褐的外皮 , 被烤得油脂四溢、焦香扑鼻 。 切成小拇指宽的厚片 , 整齐码好 , 卖相好看 。 夹一片尝尝 , 肉里还有鲜美的汁水 , 和大多数烧腊店最大的不同是 , 这猪颈肉除了柔韧之外 , 居然还能吃到一点点脆感 , 不是外皮因为烧烤得来的焦脆 , 而是来自于肉质内部的纹理 。
其实 , 懂行的饕客知道 , 这种正宗的粤式炭烧里 , 绝对不会用我们通常所说的猪颈肉 , 也就是槽头肉、血脖肉 。 而是用的肩颈肉 , 也就是苏轼诗里的“项上之脔” 。 这一块肉 , 有着槽头肉所有的优点:肥瘦交夹 , 香糯油美 。 也有着槽头肉不具备的优点:纹理清晰、肉质细嫩、久烧不老 。 它和槽头肉的区别 , 就好像是带骨猪五花和奶脯肉的区别 , 所谓失之毫厘 , 差之千里 。 也许牙口不好的人更喜欢吃嫩如豆腐的里脊 , 但行家眼里 , 细嫩脆口的肩颈肉才是一头猪身上最好吃的部位 。
粤式炭烧自然不用说 , 加了糖和酱油烤制 , 肥油流出 , 瘦肉干脆 , 最能体现肩颈肉的优点 。 用来做蜜汁叉烧也不错 , 先用叉烧酱、蒜糜 , 将切厚片的肩颈肉腌制冷藏 , 等到完全入味了 , 再送进烤箱 , 边烤边翻身刷蜂蜜 , 看着肉片兹拉兹啦作响 , 浓浓的叉烧香味也会飘散 。 这道菜广州白天鹅宾馆做得很地道 , 吃不完的叉烧片儿打包回家 , 煮一碗阳春面 , 盖一片厚叉烧 , 就是无可比拟的宵夜极品 。
山东人把肩颈肉称为“梅肉” , 这个称呼也被沿用到了很多超市卖场 。 事实上鲁菜也确实善用青梅烹制肩颈肉 , 我曾在济南馆子里吃过梅子蒸肉 , 上好的肩颈肉切寸段 , 中间夹上腌制过的青梅 , 也不用加什么调料 , 青梅里的咸味和酸味天生就是肉食的最好搭配 。 出锅了撒一把小葱 , 有奇香 。 还有一道双椒爆炒梅肉 , 也是肩颈肉切非常非常薄的片儿 , 重油大火爆炒 , 顷刻即成 。 红绿黄白交加 , 颜色好看;肉选的讲究 , 所以味道也自然不赖 。
川菜里的“干煸肉丝” , 很多人以为用猪臀尖肉最好 , 够韧有嚼劲 , 配着咸辣的调料 , 越嚼越有味道 , 适宜下酒 。 其实 , 讲究的成都菜馆 , 在做干煸肉丝的时候 , 用的也是肩颈肉 。 小火慢煸 , 逼干肉中的水分 , 也把肩颈肉本身的“脆性”发挥到了极致 。 入口香脆几乎无渣 , 虽然名为干煸 , 比之油炸 , 口感也差不到哪儿去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