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月球做什么?

月球在中国古代有玉鉴、桂宫、婵娟等美妙的别称,可见古时候的人们对月球的理解是多么的富有想象力 。 那时的人们不但对月亮的阴晴圆缺现象加以揣测从而提出自己的解释,而且还幻想人类登上月球后嬉戏仙游的景象 。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类对于地外空间尤其是月球世界的探访欲望越发强烈,最终于1969年7月20日16时许,第一个人类的脚印被永久印在了月球静海南部地区一块较为平坦的区域上,自此宇航员阿姆斯特朗(Neil Alden Armstrong)的名字为世人所熟悉 。 人类由起源地地球跨向月球的这一步大约用了一千万年时间,但真正用于登月知识储备到技术实现却是从伽利略利用单筒望远镜系统观测月球后的300多年时间 。 成功登月标志着,人类已完成了由地球摇篮里的襁褓向外层空间蹒跚学步的“宇宙孩提”转变 。 而对于月球这样一个低重力、几近真空且昼夜温差较大的环境,我们人类可以在那里做些什么呢?
月球发射场
作为地球唯一的卫星,月球与地球组成了一个环绕太阳公转的“地月系统” 。 系统内外蕴含着巨大的天体力学能量以及丰富的科学实验资源 。 未来,利用月球矿产资源在月球上建立火箭生产线并在月球表面建立火箭发射场;利用地月轨道资源更合理的发射运载火箭,使月球成为继地球轨道空间站之外人类又一探索宇宙的“宇宙港”,为探索更遥远天体注入强大“推力” 。 利用月球上空气阻力几乎为零和月球重力加速度很小等天然条件,由月球向宇宙空间直接发射运输器,合理设计月球与目标天体间的运输器轨道,可以节省大量燃料,使得发射活动更经济可靠 。 以往人类往返月球和地球的太空任务验证了这项技术的可靠及可控性 。 当然,在此之前人类需要亲自踏上月球并实地完成基地选址的规划与设计,将建设基地的物资设备逐步送上月球,并建设起永久性月球基地 。

我们去月球做什么?

文章插图

▲科学家设想的未来月球发射场
月球资源开发
北京市面积16801平方千米,与月球表面艾肯环形山(Crater Aitken)的面积相当 。 这样一块并不大的陆地面积却生活着约2100万人口 。 月球表面总面积为3800万平方千米,约是北京市面积的2300倍 。 大家不妨设想一下,月球的陆地资源对于解决地球上日益突出的人均生存空间减少问题真不失是一个可预见的解决办法 。
我们去月球做什么?

文章插图

【我们去月球做什么?】▲背向地球的月球表面
我们去月球做什么?

文章插图

▲艾肯(Aitken)撞击坑与北京市面积比较图

人类要想真正摆脱地球资源对人类发展的束缚,学会并掌握利用月球资源的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 近四十万千米的地月距离可使人类在学习这项技术初期不必受去火星那样的长途跋涉之苦,节省有限的探索和开发代价 。 对于这样一个地球村的“卫星城”,人类在现有工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大胆发挥想象力,尽量避免地球上因不合理的开发对环境带来的恶劣影响的教训 。 那么月球上究竟有哪些资源是可以“为我所用”的呢?根据遥感数据对月表“扫描”的结果,目前人类已经知道月球表面不仅存在汞、银、钠、锰、铁、钾、镁等工程建设材料制造所必须的元素及其化合物,月表中还含有氦3这样的未来能源 。 当人类利用由月球上直接采集到的矿石建设月球工业及科学设施的时候,我们地球疲惫不堪的环境是否会有所改变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