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不能停”,但吃药也要讲究方法?

前段时间 , 网络上曾经有一句流行语“药不能停” , 一时间红遍大江南北 。 的确 , 在全球范围内 , 有相当一部分人受到急性或慢性疾病的困扰 , 从而需要服用药物;而实际上 , 从小到大没有经历过生病服药的人 , 在如今几乎不会存在 。 不过 , 你是否知道 , 服药可并非只有“吞药—喝水—下咽”那样简单?基于药物的剂型、吸收特点、作用时间和治疗疾病等特性 , 每种药物其实都需要我们在服用方法上加以注意 , 以免降低药效 , 或造成本不应存在的不良反应 。
服药次数和时间的千差万别
在很多人看来 , 和服药有关的众多事项中 , 最不需要注意的就是服药的次数和时间了 , 毕竟“药物只要吃下去就会治病 , 又何必在意什么时候吃?”这实际上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谬论 , 因为药品说明书上记载的用药次数、时间都不是空穴来风 , 如果不能做到遵守这些注意事项 , 轻则会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 严重时甚至会产生额外的不良反应 。
药物的服药次数往往取决于它在血浆中的半衰期(即血浆浓度因人体的清除效应而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 因为只有血浆中的药物浓度达到了足以治疗疾病的水平 , 药物才能发挥正常效果 。 由于很多药物单次服用后的半衰期很短 , 因此为了令药物在服药期间能持续发挥效果 , 它们需要一天两次甚至多次服药;而对那些具有很长半衰期 , 或是能够在血浆浓度下降后依然会存在疗效(即“剂量后效应”)的药物 , 很多时候可能一天一次用药即足矣 。
至于服药时间上的安排 , 很多情况下这一点取决于药物及其所治疗疾病的特性 。 例如因肾上腺疾病而需要补充皮质类固醇的患者 , 往往需要在清晨和下午各服一剂药物 , 以模拟激素本身的分泌特点;需要控制餐后血糖的糖尿病患者 , 通常会在餐前使用降糖药物 , 这样既能够治疗餐后升高的血糖 , 又规避了降糖药物导致低血糖的作用 。
空腹还是餐后服药?这是个问题
我们在药品说明书中 , 总是能看到这样的叙述——“药物应于空腹时(即进食前一个小时之前 , 或进食后两个小时之后)服用”、“药物的服用无需考虑食物的影响” 。 这经常会让服药的患者一头雾水 , 也是医生经常需要解释的注意事项之一 。 其实 , 很多药物的吸收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食物等干扰因素的影响 , 有些药物也有着可被食物所抵消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 如此种种因素决定了药物与食物之间的“爱恨情仇” 。
在介绍药物与食物的关系之前 , 我们不妨先认识这样一个概念——“生物利用度” 。 对于可以口服的药物而言 , 生物利用度一般是指药物口服后相对于理想吸收情况(通常这个“理想吸收情况”为胃肠外给药途径 , 尤其是静脉注射)的吸收程度 , 在绝大多数时候 , 这一数值都会小于100% , 因为胃肠外给药的吸收往往较口服好上不少 。 不幸的是 , 很多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可以受到食物(甚至是食物的不同类型)影响而大幅上升或下降的 , 如果每一个患者都选用自己所钟爱的方式服药 , 便难免会出现不一致的吸收情况 , 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
为了规避这一问题 , 药物生产企业通常会以药物的某一种理想化吸收情况(如空腹或餐后)为基准制定服用剂量 , 并指导患者采用与基准相同的方式服药 , 从而使药物的吸收情况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 当然 , 某些具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如胃溃疡)的药物 , 说明书中也会指明需“与食物同服” , 以借助食物的作用避免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