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选妃的标准是什么?

清代的后宫 , 上至皇后 , 下到宫女 , 都是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出来的 。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 , 创立了八旗制度 , 这套制度是在女真人原来的狩猎组织的基础上建立的 , 是军政合一的制度 , 兼有行政、军事、生产等多方面职能 。
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 共二十四旗 。 内务府包衣三旗则是清皇室的奴隶 , 二者的政治地位不同 。
所以 , 尽管清初将八旗和包衣三旗的女子都称为秀女 , 但挑选的方法和她们在宫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 。
八旗秀女每3年挑选一次 , 由户部主持 , 可备皇后妃嫔之选 , 或者赐婚近支(即三代以内、血缘关系比较密切的)宗室;包衣三旗秀女 , 每年挑选一次 , 由内务府主持 , 其中虽然也有一些人最终被逐渐升为妃嫔 , 但承担后宫杂役的 , 都是内务府包衣之女 。
到了清代后期 , 包衣三旗的应选女子就不再称为秀女 , 而在挑选宫女时 , 就明确地说“引见包衣三旗使女”了 。 能够成为清廷后妃的 , 主要是八旗秀女 。

清朝选妃的标准是什么?

文章插图

挑选秀女的目的 , 除了充实皇帝的后宫 , 就是为皇室子孙拴婚 , 或为亲王、郡王和他们的儿子指婚 , 重要性自不待言 。 秀女们要走进紫禁城高高的宫墙 , 也就不那么简单了 , 必须经过一道道的考察 。
首先 , 要严格审查旗属与年龄 , 不在旗的想参加选秀 , 比登天还难;在旗的想逃避选秀 , 也是自讨苦吃 。
顺治朝规定:凡满、蒙、汉军八旗官员、另户军士、闲散壮丁家中年满14岁至16岁的女子 , 都必须参加3年一度的备选秀女 , 17岁以上的女子不再参加 。
乾隆五年(1740年)进一步规定 , 如果旗人女子在规定的年限之内因种种原因没有参加阅选 , 下届仍要参加阅选 。
没有经过阅选的旗人女子 , 即使到了20多岁也不准私自聘嫁 , 如有违例 , 她所在旗的最高行政长官——该旗都统要进行查参 , 予以惩治 。
然而 , 就在这一规定发布的第二年 , 闽浙总督德沛上了一道奏折 , 请求乾隆皇帝允许他年过17岁的儿子恒志与两广总督马尔泰的女儿完婚 , 但是 , 马尔泰的这位千金还没有参加过选秀女 。 此事令乾隆皇帝大为恼火 , 命令德沛立即赶赴京师 , 当面训饬 。
乾隆二十年(1755) , 再次补充规定:应阅视的秀女 , 在未受阅选之前私自与宗室王公结亲者 , 其母家照隐瞒秀女例议处 。
至于参选秀女的年龄 , 根据清宫档案 , 到清末光绪年间 , 最小的是11岁 , 大的可达20岁 。
每到准备挑选秀女的时候 , 先由户部奏报皇帝 , 奉旨允准后 , 立即行文八旗都统衙门 , 由八旗的各级基层长官逐层将适龄女子花名册呈报上来 , 到八旗都统衙门汇总 , 最后由户部上报皇帝 , 皇帝决定选阅日期 。
因为有病、残疾、相貌丑陋而确实不能入选者 , 也必须经过逐层具保 , 申明理由 , 由都统咨行户部 , 户部奏明皇帝 , 获得允准后才能免去应选的义务 , 听其自行婚嫁 。
清朝选妃的标准是什么?

文章插图

当“秀女”二字映入人们眼帘时 , 人们的直觉是秀女应有沉鱼落雁之貌 , 然而 , 靓丽的容貌是否是当选秀女的主要标准呢?
清统治者公开的两条标准 , 一是品德 , 一是门第 。
清代册封皇后、妃、嫔的册文中常常见到的是宽仁、孝慈、温恭、淑慎 , “诞育名门”、“祥钟华阀”等等 。
其中 , 门第又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 众所周知 , 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的相貌奇丑 , 但她是慈禧皇太后的侄女 , 因此成了皇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