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药三分毒,你生病就不吃药了?

我在门诊坐诊开出处方后 , 最常听到的问题就是:“医生 , 是药三分毒 , 这个药会不会吃坏XX啊!”这里的XX代指肝肾脾脑等种种大家所能想到的种种器官 。
这句话经常把我说的伤心欲绝 , 欲哭无泪 , 就好像是我开的这些药物 , 目的是要谋害您似的 。
这里 , 我可以向大家保证 , 从我手里根据您的病情所开出去的药物 , 也许会对您的钱包造成轻伤或者重伤 , 但绝对不会伤害您的身体 。
▍首先 , 我想先向大家明确一下“是药三分毒”这句话的来历
首先这句话是咱们中国的古人云出来的 , 有多古呢?"是药三分毒"出自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内经》 , 这本专著中将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 。 治疗疾病要求大毒治病 , 十去其六;常毒治病 , 十去其七;小毒治病 , 十去其八;无毒治病 , 十去其九 。
也就是说 , 就算用无毒的药物去治病 , 治到90%的时候也要停止用药了 , 因为无毒只是说其微毒而不是绝对的无毒 。 这就是“是药三分毒”的来历 。
在《淮南子》上有记载:“神农尝百草 , 日遇七十毒” , 还记得网络上流传的那个让大家猜测神农死前说的最后一句话的笑话吗?我个人猜测神农就是死在因为长时间尝百草而导致的毒性反应蓄积 。
注意!这里说的毒 , 是指药物中的毒性成分 , 比如乌头里的乌头碱 , 巴豆里的毒性球蛋白 , 这些是可以导致死亡的成分 , 所以说 , 毒性成分的存在 , 是“是药三分毒”这句话的存在基础 。
曾经用的很火 , 远销欧美的龙胆泻肝丸里的关木通这个成分 , 被证实含有大量有肾毒性的马兜铃酸 , 西医里曾经的抗感染圣药链霉素的耳毒性 , 这个才能被称之为毒 。
好了 , 上面是真在说毒 。 这些有这个毒性那个毒性的药物 , 在现代社会 , 基本上存在的时间不会超过2年 , 而且随着网络科技、统计学的发展 , 这个时间会更短 。
日常您所担心的、或者您从所有非医疗专业人士口中听到的关于药物的这个毒哪个毒 , 绝大部分是在说药物的副作用 。
▍药物的副作用和药物的毒性作用 , 是完全的两个不同概念
药物的副作用往往是基于其药物本身药物活性物质或者代谢途径而出现的 。
举个例子 , 降压药的作用就是用来降低血压 , 那么降压药的最大副作用和风险就是低血压 , 您还别不信 , 我不止一次的见到过因为服用降压药物不当而出现低血压晕厥直至出现脏器功能衰竭的病人 。
再者 , 从目前心血管疾病的相关西药研发情况来看 , 药物无毒性作用 , 而能保证应用的安全性 , 是作为这些药物是否能够进入临床的第一要求 。 现在则更进一步 , 对于一些有长期口服需求的基本药物来说 , 除了要无毒性作用外 , 还对长期的脏器保护和生存时间有了要求 。
在我们心内科来说 , 一个药物首先要能够解决目前的疾病危险 , 其次要对终点事件有益 , 用句您能听得懂的话来说 , 就是除了要能治病 , 还得给您延寿 。
▍下面我就来介绍两种我们心内科最常用的除了能治病还能延寿的药物给您
首先要介绍的是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这个药物和青霉素、安定这两个药物 , 并称为人类历史上的三大经典药物 , 它诞生于1853年 , 1898年由一位德国医生首先作为治疗风湿的药物进入临床 。
在其上市的同时 , 医生们就发现了 , 阿司匹林同时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 基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就是首先由血小板聚集在破损的冠脉血管内皮表面形成骨架后 , 再由纤维蛋白原、血脂等物质逐渐填充 , 并反复多次 , 从而导致血管狭窄栓塞这个简单道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