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的智能,足够当好你的心理医生吗?

当机器人越来越具有人类的智能 , 你永远不会知道 , 坐在你对面的是你的同类 , 或是一个按照程序运行却无所不知的机器人 。
1. 让机器人心理咨询师为你做心理辅导
有这样一档心理咨询谈话类节目 , 曾经非常热播 。 咨询者和咨询师有时相隔大半个地球 , 彼此之间通过远程通信工具交流 。 他们的对话会被全程直播 , 只有一些涉及个人隐私的关键词会被软件自动屏蔽 。 咨询者和咨询师都是自愿报名参加这个节目——咨询者可以获得一笔酬劳 , 以支付昂贵的咨询费 , 咨询师则可借此提高名望 。 尽管这种节目形式受到很多人的质疑 , 但收视率却一直居高不下 。

机器人的智能,足够当好你的心理医生吗?

文章插图

节目最引发争议的地方在于 , 每次正式开始之前 , 节目组都会安排一个极富仪式感的环节:屏幕上出现一红一蓝两颗药丸 , 咨询者必须从中挑一颗——这一幕当然是在向电影《黑客帝国》中的经典桥段致敬 。 这两颗药丸 , 分别代表两位备选的咨询师 , 其中一位是有行医执照的专业心理医师 , 另一位则由智能聊天软件来扮演 。
无论是咨询者本人还是观众 , 都不知道另一头坐着的究竟是人还是机器 。

每期节目的长度为一小时 。 在播出过程中 , 观众可以随时为咨询师投下赞成或反对的一票 。 这些投票将使咨询师的人气随之变化 , 人气过低的咨询师会被淘汰 , 再也无缘参加这个节目 。

然而 , 没有人知道被淘汰的究竟是人还是机器 。 每一位咨询师都有完整的个人资料 , 出生日期、家庭环境、教育背景、工作经历 , 看起来毫无破绽 。 每期节目播出之后 , 网上都会冒出一大堆爆料的帖子 , 抓住咨询师的某些疑点争得不可开交 。 如果某位网友自称是咨询师的大学同学 , 并且晒出毕业合影和聚会照片 , 下一秒就会有人跳出来 , 指出照片中存在某些造假痕迹 。 最终是真是假 , 永远扑朔迷离 。

2. 人工智能机器人是否真的智能?
机器人的智能,足够当好你的心理医生吗?

文章插图

1950年 , 数学家艾伦·图灵在一篇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中 , 提出了一种基于模仿原则的检验标准 , 来判断机器是否有可能具有像人一样的智能:
假想有一间密闭的小黑屋 , 里面坐着一个正常思维的人(a)和一台机器(b) , 房间外面还有第三个人(c) , 可以不断向房间里面的人提问 , 并通过打印在纸条上的文字来读取“他们”的回答 。 如果在若干轮询问之后 , c不能根据回答来分辨a与b的不同 , 那么我们似乎应该承认 , 两者之间其实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

“图灵测试”的关键之处在于 , 究竟如何定义“思维/心智/意识/灵魂” , 其实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 。 因此图灵从一开始就绕开了“机器能思考吗”这样的问题 , 而把它替换成另外一个更具操作性的问题:“机器能做我们这些思考者所做的事吗?”

然而 , 这两个问题真的可以相互替代吗?

譬如说 , 机器能够写诗 , 甚至比许多资质平庸的人写出的诗更像样子 。 如果我们人为拟定出一套标准 , 来为机器和人写的诗打分 , 那么完全有可能设计出一台能够赢过绝大多数诗人的作诗机器 。 但这和人类理解并欣赏一首诗真的是一回事吗?

3. 机器人挑战理解人类语言有多难
在2013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 , 来自多伦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赫科特·勒维克发表了一篇论文 , 对“图灵测试”提出了批评 。 他认为类似这样的人机博弈其实并不能真正反映AI的智能水平 。 对于人工智能来说 , 真正构成挑战的是这样的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