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茶道,普洱茶砖


《周易》与茶道,普洱茶砖

文章插图

《周易》与茶道《周易》是一本精彩而深刻的书 。 台湾学者南称《周易》为“哲学中的哲学 , 学习中的学习” 。 它是儒家“五经”之首 , 是道家的基础 , 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李逸一起解释佛经)的融合对象 。 周易文化应该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 中国的茶文化亦是源远而流长 , 茶之道博大精深 , 更令不少人耗毕生精力钻研此道 。 然而 , 谈中国茶道 , 一般人均把目光注视在儒、释、道三家与中国茶文化的渊源关系上 , 有人甚至说 , 没有儒、释、道 , 茶无以形成文化 。 应当客观地评价 , 儒、释、道三家在历史上既曾分别作用于茶文化 , 又曾综合地融会贯通共同作用于茶文化 。 既然儒、释、道都归根结底于 《周易》  , 茶道是在中国本土上成长起来的文化 , 必然归根于“周易文化” 。 中国茶道无论是对茶器、茶具、茶叶、泉水的精选 , 还是对品茶过程的讲究 , 如品茶环境氛围的营造 , 品茶心理素质的调养 , 品茶鉴赏能力的比较等 , 都充分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 首先是物求自然 。 火炉砂铫 , 紫砂壶瓷杯 , 均要本土本色 , 茶叶茶汤均要本香本味 。 茶叶 , 不设色 , 不加香 , 色求清淡 , 味求纯真 。 本香本味 , 方可亲近自然、品韵本原 。 其次是人求专心 。 专心方能致“静” , 方能与“天”沟通 。 “静”是茶人的一种审美修养和体验 。 “归根曰静” 。 心“静” , 方可虚怀若谷、洞察分毫 , 象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出天地万物 。 品茶必须是“忙”着和“闲”着的人“静”下心来 。 四德齐备而茶叶上等 , 这是客体的完美 , 加上主体的“虚静” , 使得心灵格外空明 , 精神不断升华净化 , “水静犹明 , 而况精神 , 圣人心静乎 , 天地之鉴也 , 万物之镜也 。 ”人一旦能达到清明如镜的境地 , 则可以鉴天地之变 , 观万物之化 。 茶使人心静 , 茶使人智灵 , 品茶人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通玄会 , 可通达“天人合一”的无我境界 , 达到“神明凌霄汉 , 思想驰古今”的自由世界 。 所以 , 品茶论易 , 谈天说地 , 说古论今 , 交朋结友 , 一切的人事活动和心灵感悟都可以借助茶来表达 。 茶性阴 , 但阴太盛则需资阳气以相补 , 其中真正体现了阴阳相济之理 。 茶圣陆羽 《茶经》 所载茶具的形制充分反映了他对周易阴阳理念的理解 。 他在 《茶经》 中说:“(茶)木如瓜芦 , 叶如卮子 , 花如白蔷薇 , 实如棕榈 , 蒂如丁香 , 根如胡桃 。 其上者生烂石 , 中者生砾壤 , 下者生黄土 。 ……采得蒸焙封干 , 有千类万状也 。 ” 古人深知茶道之变化 , 因为茶性最容易改变 。 茶叶也最容易吻受异味 , 如果包装不当 , 周围的气味很容易被茶叶吸收而导致茶叶窜味 。 茶道 , 将茶理寓于形式 , 讲求名茶、好水、美境、佳人、雅事、细器 。 茶道 , 讲求洗茶、泡茶、闻香、啜饮各个程序 , 不得矫情 。 不同的茶 , 有的清淡 , 有的浓酽 , 有的在若有若无之间 , 有的却厚重得化不开来 。 茶可以为饮 , 为食 , 为药;茶可以为听 , 为赏 , 为悟;茶可以为诗 , 为画 , 为书 。 中国茶道从远古的 《周易》 中承传了变易之道红茶是发酵茶吗 , 种植有变化 , 采收有变化 , 制作有变化 , 品味有变化 。 茶道以一种奇特的形式流传世界 , 年年在变 , 月月在变 , 日日在变 , 变出博大 , 变出雄伟 , 变出壮观 , 变出精微 。 中国茶道 , 自神农尝百草以来 , 秉承 《周易》 包容万象的博大胸襟 , 与医药融合 , 与饮食融合 , 与儒释道融合 , 与诗书画融合 , 从一片小小的树叶变为神圣之物 。 没有包容万象 , 便没有繁荣昌盛的中国茶道 。 如今 , 中国茶道已走出国门 , 走向世界 , 让世界接纳 , 又包容了世界 。 现代茶艺经营者 , 在茶道与其它行业的融合之中寻找出许许多多的融合点 , 也创造出无数新“卖点” 。 在这方面 , 台湾茶界的同仁做得非常成功 , 值得我们借鉴 。 生生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 。 生生之谓易 。 我所述的“阴阳合璧” , 其实质可以概括为“生命的结构” 。 《周易》 的创始人最初的本义就是要进行生命的维持与提升 。 我认为 ,  《周易》 是最贴近生活的科学 , 它融合各种学科 , 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运用 。 它之所以能贴近生活 , 还在于它对生命的崇拜 , 对“生”呵护 。 道家从 《周易中》 继承了“生”的追求 , 重视养生 , 重视对生命的爱惜 。 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无为即有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等思想 , 并不是消极弃世 , 而是强调自身能量的保护和节约 , 是一种“无本万利”或是“少付出多收入”的投资理念 。 所以 , 道家不仅不消极 , 反而是一种力求掌握宇宙之“道”的积极入世观 。 中国茶道的精神 , 众说纷纭 , 各有各的表述 , 均是异曲同工 。 台湾陆羽茶艺中心提出的“美律、健康、养性、明伦”很有特色 , 与 《周易》 的“生生”理念一脉相承 。 所谓“美律” , 美是茶的事物 , 律是茶的秩序 。 事由人为 , 治茶事 , 必先洁其身而正其心 , 必敬必诚 , 才能建茶功立茶德 , 洁身的要求及于衣履 , 正心的要求见诸仪容器度 。 所谓物 , 是茶之所属 , 诸如品茶的环境 , 所用的器具 , 都必须美观 , 而且调和 , 从洁身、正心 , 至于环境、器具 , 务必合于秩序 , 治茶时必须从容中矩 , 连而贯之 , 充分显示幽雅的律美 , 造成至佳的品茗气氛 。 须知品茗有层次 , 从层次而见其升华 , 否则茶功原叶败矣 , 遑论茶德 。 所谓“健康” , 茶为健康饮料 , 其有益于人身健康 。 家庭式开始 , 拜茶饮茶 , 一家大小健康 , 家家健康 , 乃至全人类健康 , 就达到了“修、齐、治、平”的“生生”目的 。 所谓“养性” , 茶人必须顺茶性 , 从清趣中培养灵源 , 涤除积垢 , 还其本来性善 。 所谓“明伦” , 就是把茶之功用推广为敦睦人际关系的津梁 。 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