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蛋吧!肿瘤君》:熊顿姑娘传递了哪些正能量?

新闻事件:
8月13日 , 电影《滚蛋吧!肿瘤君》全国公映 , 上映首日截至当晚23:30 , 该片收获了4178.3万票房 , 票房占比41.27% , 排片占比29.62% , 两日后票房破亿 。 在观影调查中 , 不论男女老少 , 或情侣或个人 , 所有人无一例外的都被感动了 , 大多数观众都说自己哭了 , 还有观众是红着眼抹着泪出来的 , 似乎还沉浸在影片中 , 在采访中仍然有要哭的冲动 。 为什么影片会产生如此正能量的效果呢?
心理解读:

电影的原型——熊顿 , 本名项瑶 , 1982年出生 , 是一个可爱的漫画家、绘本达人 , 因为自嘲自己像只熊 , 胖乎乎的 , 同时认为自己像牛顿一样 , 是被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中才有了绘画灵感 , 所以她叫自己“熊顿” 。 2011年8月21日 , 29岁的她被检出患有非霍奇金淋巴瘤 , 她管这个瘤叫“肿瘤君” 。
【《滚蛋吧!肿瘤君》:熊顿姑娘传递了哪些正能量?】这个姑娘在患病后是如何继续保持正能量的呢?下面我们用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 ACT)的基础理论——六边形病理及治疗模型解读熊顿姑娘和肿瘤君之间的故事:
一、接触当下vs脱离现实
在与肿瘤君相处的时间里 , 熊顿总是可以觉察到自己的身体和情感状态 , 并用漫画的形式呈现出来 。 比如 , 她会在屁股疼痛时画出形象的漫画在微博上求助 , “就像是有人把手伸进我胸口使劲捏我的心脏一样……”她这样描述肿瘤带给她的疼痛 。
ACT的所有核心过程都与当下有关 , 只有在当下 , 接纳和解离才会发生;只有在当下 , 承诺行动才能最接近价值 。
二、观察的自我vs概念化自我&经验性自我
熊顿给自己画了漫画形象 , 生病前和生病后 , 除了发型的变化 , 头上的熊耳朵和脸上洋溢的笑容是不变的 , 这是她的积极的概念化自我(所有的信念、想法、观点、事实、想象、判断、记忆等等来自自我概念的 , 用来描述作为一个人的“我是谁” , 即我的自我描述) 。 对于自己的发病之初 , 熊顿描绘了自己全裸时身体状态 , 好像有一个观察的自我在看着一切的发生 , 她知道这个人是自己 。
她也会因为过去阅读漫画的经历和感受去幻想窗外的英俊少年 , 但她并没有被经验性自我(自我体验、经历的过程)束缚住 , 也能清楚地在此时此地去观察——“这是五楼好吗?少年是超人呀!会飞呀!”从而回到当下、避免脱离现实 。
观察的自我看到事情本来的样子 , 不去评价、批评 , 或进行任何会让我们陷入与现实的斗争的思考过程 , 因此 , 它所给予的接受是最真实、最纯洁的 。 观察的自我不会受到伤害 。 如果你的身体因为生病、年老或受伤而被损害 , 观察的自我在注意着这些损害;如果产生了疼痛 , 观察的自我注意着疼痛;如果产生了不好的想法或记忆 , 观察自我同样会注意着它们 。 但是不管身体上的损伤 , 还是痛苦的感情 , 抑或任何糟糕的想法和记忆 , 都不能伤害到你观察它们的那部分 。
三、认知解离vs认知融合
熊顿不是没有不开心的时候 , 她也会有一些负性的想法 , 比如身材的变化、病情的恶化等等 , 她也会大哭 , 但她不会沉浸在痛苦的认知当中不能自拔 , 她知道那些想法和情绪不是她 , 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