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不事二茶”是什么意思?

“一壶不事二茶”即一把壶只泡一种茶 。 因为紫砂壶具有特殊的双气孔结构 , 善于吸收茶汤 , 所以一把久经使用的紫砂壶 , 即使不加茶叶 , 单用沸水亦能冲出淡淡茶汤来 。 因此 , 一把「不事二茶」的茶壶冲泡出的茶汤才能保持原味的鲜度与纯度 , 否则今天乌龙 , 明天普洱 , 后天花茶 , 那么必然茶味混沌 , 了无个性可言 。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 , 有些人为了在壶内形成“茶山” , 使其看来更具古意 , 便将茶叶留存其中 , 任其阴干 , 但因台湾地区高温多湿 , 霉菌极易孳生其间 , 若就卫生观点考量 , 此法实不足取 。 更有些人泡茶后 , 故意将最后一泡茶汤存于壶内 , 直至下回使用前倒掉 , 认为此法可收内浸外养之效 。 殊不知 , 紫砂壶的气孔结构既擅于吸附茶汤 , 自然也易于吸收霉菌 。 以此养出的壶 , 只怕日后冲茶时 , 亦会带有异味 , 甚至有碍健康 , 实是得不偿失 。
若真有必要需两茶混泡 , 其实也没啥不可 , 《阳羡茗壶系》有载:“壶宿杂气 , 满贮沸汤 , 倾即没冷水中 , 亦急出水泻之 , 元气复矣 。 ”准此 , 请先充分洗净壶内外后 , 再注满沸水 , 静置几分钟再倒掉 , 如此反复几次(视前后两茶的茶味差异大小而定) , 便可正式使用了!但为防某些砂壶胎薄易裂 , 因此古人所谓“...倾即没冷水中…”的三温暖做法应斟酌为之!
【“一壶不事二茶”是什么意思?】《阳羡茗壶系》由周高起所著 , 周高起(?~1654) , 字伯高 , 江阴(今属江苏人) 。 康熙《江阴县志》载 , 周高起“颖敏 , 尤好积书……工为故辞 , 早岁补诸生 , 列名第一 。 ……纂修县志 , 又著书读志 , 行于世 。 乙酉(1654)闰六月 , 城变突作 , 避地由里山 。 值大兵勒重 , 箧中惟图书翰墨 。 无以勒者 , 肆加[上竹下垂]掠 , 高起亦抗声诃之 , 遂遇害” 。 该书撰于崇祯十三年(1640)前后 , 其主要刊本有:(1)檀几丛书本;(2)江阴丛书本;(3)翠琅()丛书本;(4)粟香室丛书本;(5)常州先哲遗书本;(6)艺术丛书本;(7)芋园丛书本 。 该书一卷 , 除序言外 , 分为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 , 以品系人 , 列制壶家及其风格品鉴 , 并论及泥品和品茗用壶之宜 。 后附有周伯高诗二首 , 林茂之 , 俞仲茅诗各一首 。 该书是研究宜兴紫砂茶具有重要著作 。 此以檀几丛书本为底本 , 校以粟香室丛书、常州先哲遗书本等 。 壶于茶具 , 用处一耳 。 而瑞草名泉 , 性情攸寄 , 实仙子这洞天福地 , 梵王之香海莲邦 。 审厥尚焉 , 非日好事已也 。 故茶至明代 , 不复碾悄和香药制团饼 , 此已远过古人 。 近百年中 , 壶黜银锡及闽豫瓷 , 而尚宜兴陶 , 又近人远过前人处也 。 陶曷取诸 , 取诸其制 , 以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 , 不但杜工部云“倾金注玉惊人眼” , 高流务以免俗也 。 至名手所作 , 一壶重不数两 , 价重每一二十金 , 能使土与黄金争价 。 世日趋华 , 抑足感矣 。 因考陶工陶土而为之系 。 创始 金沙寺僧 , 久而逸其名矣 。 闻之陶家云 , 僧闲静有致 , 习与陶缸瓮者处 。 抟其细土 , 加以澄炼 , 捏筑为胎 , 规而圆之 , 刳使中空 , 踵傅口、柄、盖、的 , 附陶穴烧成 , 人遂传用 。 正始 供春 , 学宪吴颐山公青衣也 。 颐山读书金沙寺中 , 供春于给役之暇 , 窃仿老伪心匠 , 亦淘细土抟胚 。 茶匙穴中 , 指掠内外 , 指螺文隐起可按 , 胎必累按 , 故腹半矣 。 世外其孙龚姓 , 亦书为龚春 。 人皆证为龚 。 予于吴周聊家见时大彬所仿 , 则刻供春二字 , 足折聚讼云 。 董翰 , 号后溪 , 始造菱花式 , 已殚工巧 。 赵梁 , 多提梁式 , 亦有传为名良者 。 玄锡 。 时朋 , 即大彬父 , 是为四名家 。 万历间人 , 皆供春之后劲也 。 董文巧而三家多古拙 。 李茂林 , 行四 , 名养心 。 制小圆式 , 妍在朴致中 , 允属名玩 。 自此以往 , 壶乃另作瓦缶 , 囊闭入陶穴 , 故前此名壶 , 不免沾缸坛油泪 。 大家 时大彬 , 号少山 , 或淘土 , 或杂砜砂土 , 诸款具足 , 诸土色亦具足 , 不务妍媚 , 而朴雅紧栗 , 妙不可思 。 初自仿供春得手 , 喜作大壶 。 后游娄东闻陈眉公与琅琊太原诸公品茶施茶之论 , 乃作小壶 , 几案有一具 , 生人闲远之思 , 前后诸名家 , 并不能及 。 前于陶人标大雅之遗 , 擅空群之目矣 。 名家 李仲芳 , 行大 , 茂林子 。 及时大彬门 , 为高足第一 , 制度渐趋文巧 , 其父督以敦古仲芳尝手一壶 , 视其父日:老兄 , 这个何如 。 俗因呼其所作为老兄壶 。 后入金坛 , 卒以文巧相竞 。 今世所传大彬壶 , 亦有仲芳作之 , 大彬见赏而自署款识者 。 时人语日:李大瓶 , 时大名 。 徐友泉 , 名士衡 , 故非陶人也 。 其父好时大彬壶 , 延致家塾 。 一日 , 强大彬作泥牛为戏 , 不即从 , 友泉夺其壶土出门去 , 适见树下眠牛将起 , 尚屈一足 。 注视捏塑 , 曲尽厥状 。 携以视大彬 , 一见惊叹日:如子智能 , 异日必出吾上 。 因学为壶 。 变化式土 , 仿古尊[上“田”中“田田”下“缶” , 音lei2]诸器 , 配合土色所宜 , 毕智穷工 , 移人心目 。 予尝博考厥制 , 有汉方扁觯、小云雷、提梁卣、蕉叶、莲方、菱花、鹅蛋、分裆索耳、美人、垂莲、大顶莲、一回角、六子诸款 。 泥色有海棠红、朱砂紫、定窑白、冷金黄、淡墨、沉香、水碧、榴皮、葵黄、闪色、梨皮诸名 。 种种变异 , 妙出心裁 。 然晚年恒自叹日:吾之精 , 终不及时之粗 。 雅流 欧正春 , 多规花卉果物 , 式度精妍 。 邵文金 , 仿时大汉方独绝 , 今尚寿 。 郡文银 。 蒋伯[上艹下夸] , 名时英 , 四人并大彬弟子 。 蒋后客于吴 , 陈眉公为改其字之敷为[上艹下夸] 。 因附高流 , 讳言本业 , 然其所作紧致不俗也 。 陈用卿 , 与时同工 , 而年会俱后 。 负力尚气 , 尝挂吏议 , 在缧绁中 。 俗名陈三呆子 , 式尚工 , 致如莲子、汤婆、钵盂、圆珠诸制 , 不规而圆 , 已极妍饬 。 款仿钟太傅贴意 , 落墨拙 , 落刀工 。 陈信卿 , 仿时、李诸传器具 , 有优孟叔敖处 , 故非用卿族 。 品其所作 , 虽丰美逊之 , 而紧瘦工整 , 雅自不群 , 貌寝意率 , 自夸洪饮逐贵游间 。 不务壹志尽技 , 间多伺弟子造成 , 修削署款而已 。 所谓心计转粗 , 不复唱渭城时也 。 闵鲁生 , 名贤 , 制仿诸家 , 渐入佳境 , 人颇醇谨 。 见传器则虚心企拟 , 不惮改为 , 会也进乎道矣 。 陈光甫 , 仿供春、时大为入室 。 天夺其能 。 蚤眚一目 , 相视口的 , 不极端致 , 然经其手摹 , 亦具体而微矣 。 神品 陈仲美 , 婺源人 , 初造瓷于景德镇 。 以业之者 , 多不足 。 成其名 , 弃之而来 。 好配壶土 , 意造诸玩 , 如香盒、花杯、狻猊炉、辟邪、镇纸 , 重锼叠刻 , 细极鬼工 , 壶像花果 , 缀以草虫 , 或龙戏海涛 , 伸爪出目 , 至塑大士像 , 庄严慈悯 , 神采欲生 , 璎珞花蔓 , 不可思议 。 智兼龙眠、道子 。 心思殚竭 , 以夭天年 。 沈君用 , 名士良 , 踵仲美之智 , 而妍巧悉敌 。 壶式上接欧正春一派 , 至尚像诸物 , 制为器用 。 不尚正方圆 , 而笋缝不苟丝发 。 配土之妙 , 色象天错 , 金石同紧 , 自幼知名 。 人乎之日沈多梳 。 宜兴垂髫之称 。 巧殚厥心 , 亦以甲申四月夭 。 别派 诸人见汪大心叶语附记中 。 休宁人 , 安体兹 , 号古灵 。 邵盖、周后溪、邵二孙 , 并万历间人 。 陈俊卿 , 亦时大彬弟子 。 周季山、陈和之、陈挺生、沈君盛 , 善仿友泉、君用 。 并天启、崇祯间人 。 沈子澈 , 崇桢时人 , 所制壶古雅 , 浑朴 。 尝为人制菱花壶 , 铭之曰:石根泉 , 蒙顶叶 , 漱齿鲜 , 涤尘热 。 陈辰 , 字共之 , 工镌壶款 , 近人多假手焉 , 亦陶家之中书君也 。 镌亦款识 , 即时大彬初倩能书者落墨 , 用竹刀画之 , 或以印记 , 后竟运刀成字 , 书法闲雅 , 在《黄庭》、《乐毅》贴间 , 人不能仿 。 赏鉴家用以为别 。 次则李仲芳 , 亦合书法 。 若李茂林 , 朱书号记而已 。 仲芳亦时代大彬刻款 , 手法自逊 。 规仿名壶日临 , 比于书画家入门时 。 陶肆谣曰:壶家妙手称三大 。 谓时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也 。 予为转一语日:明代良陶让一时 , 独尊大彬 , 固自匪佞 。 相传壶土初出用时 , 先有异僧经行村落 , 日呼日:卖富贵 。 土人群嗤之 。 僧日贵不要买 , 买富何如 。 因引村叟 , 指山中产土之穴去 。 及发之 , 果备五色 , 烂若披锦 。 嫩泥 , 出赵庄山 , 以和一切色 , 上乃粘脂可筑 , 盖陶壶之丞弼也 。 石黄泥 , 出赵庄山 , 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 。 陶之乃变朱砂色 。 天青泥 , 出蠡墅 , 陶之变黯肝色 。 又其夹支 , 有梨皮泥 , 陶现梨冻色;淡红泥 , 陶现松冶变化尚露种种光怪云 。 老泥 , 出团山 , 陶则白砂星星 , 按若珠[王非] , 以天青、石黄和之 , 成浅深古色 。 白泥 , 出大潮山 , 陶瓶盎缸缶用之 , 此山未经发用 , 载自吾乡白石山 。 江阴秦望山之东北支峰 。 出土诸山 , 其穴往往善徙 。 有素产于此 , 忽又他穴得之者 , 实山灵有以司之 , 然皆深入数十丈乃得 。 造壶之家 , 各穴门外一方地 , 取色土筛捣部署讫 , [上合下艹]窖其中 , 名日养土 。 取用配合 , 各有心法 。 秘不相授 , 壶成幽之 , 以候极燥 , 乃以陶瓮庋五六器 , 封闭不隙 , 始鲜欠裂射油之患 。 过火则老 , 老不美观 , 欠火则稚稚沙土气 。 若窑有变相 , 匪夷所思 。 倾汤贮茶 , 云霞绮闪 , 直是神之所为 , 亿千或一见耳 。 陶穴环蜀山 , 山原名独 , 东坡先生乞居阳羡时 , 以似蜀中风景 , 改名此山也 , 祠祀先生于山椒 , 陶烟飞染 , 祠宇尽墨 , 按《尔雅.释山》云 , 独者蜀 。 则先生之锐改厥名 , 不徙桑梓殷怀 , 抑亦考古自喜云尔 。 壶供直茶 , 正在新泉活火 , 旋瀹旋啜 , 以尽色香味之蕴 , 故壶宜小不宜大 , 宜浅不宜深 , 壶盖宜盎不宜砥 , 汤力茗香 , 俾得团结氤氲 。 宜倾渴即涤 , 去厥[氵亭]滓 , 乃俗夫强作解事 , 谓时壶质地紧洁 , 注茶越宿暑月不馊 , 不知越数刻而茶败矣 , 安俟越宿哉 。 况真茶如菁脂 , 采即宜羹 , 如笋味触风随劣 , 悠悠之论 , 俗不可医 。 壶入用久 , 涤拭日加 , 自发[“门”里“音”]然之光 , 入手可鉴 , 此为书房雅供 。 若腻滓谰斑 , 油光烁烁 , 是日和尚光 , 最为贱相 。 每见好事家藏列 , 颇多名制 , 而爱护后染 , 舒袖摩挲 , 惟恐拭去 , 日:吾以宝其旧色尔 。 不知西子蒙不洁 , 堪充下陈否耶 , 以注真茶 , 是藐姑射山之神人 。 安神人 , 安置烟瘴地面矣 , 岂不舛哉 。 壶之土色 , 自供春而下及时大初年 , 皆细土淡墨色 , 上有银沙闪点 , 迨砜砂和制彀绉周身珠粒隐隐 , 更自夺目 。 或问予以声论茶 , 是有说乎 。 予日:竹论幽讨 , 松火怒飞 , 蟹眼徐突窥 , 鲸波乍起 , 耳根圆通 , 为不远矣 。 然炉头风雨声 , 铜瓶易作 , 不免汤腥 , 砂铫亦嫌土气 。 惟纯锡为五金之母 , 以制茶铫 , 能益水德 , 沸亦声清 , 白金尤妙 , [上艹下弗]非山林所办尔 。 壶宿杂气 , 满贮沸汤 , 倾即没冷水中 , 亦急出水写之 , 元气复矣 。 品茶用瓯白瓷为良 , 所谓素瓷传静夜 , 芳气满闲轩也 。 制宜[上合下艹]口邃肠 , 色浮浮而香味不散 。 茶洗 , 式如扁壶 , 中加一盎鬲而细窃其底 。 便过水漉沙 。 茶藏 , 以闭洗过茶者 , 仲美、君用 , 各有奇制 , 皆壶史之从事也 。 水勺汤铫 , 亦有制之尽美者 , 要以椰匏锡器 , 为用之恒 。 附录 《过吴迪美、朱萼堂看壶歌兼吴贰公》 新夏新晴新绿焕 , 茶式初开花信乱 。 羁愁共语赖吴郎 , 曲巷通人每相唤 。 伊予真气合奇怀 , 闲中今古资评断 。 荆南土俗雅尚陶 , 茗壶奔走天下半 。 吴郎鉴器有渊心 , 会听壶工能事判 。 源流裁别字字矜 , 收贮将同彝鼎玩 。 再三请出豁双眸 , 今朝乃许花前看 。 高盘捧列朱萼堂 , 匣未开时先置 。 卷袖摩挲笑向人 , 次第标题陈几案 。 每壶署以古茶星 , 科使前贤参静观 。 指摇盖作金石声 , 款识称堪法书按 。 某为壶祖某云孙 , 形制敦庞古光灿 。 长桥陶肆纷新奇 , 心眼欷[虚欠]多暗换 。 寂寞无言意共深 , 人知俗手真风散 。 始信黄金瓦价高 , 作者展也天工窜 。 技道曾何彼此分 , 空堂日晚滋三叹 。 供春、大彬诸名壶 , 价高不易办 。 予但别真真而旁搜残缺于好事家 , 用自怡悦 , 诗以解嘲 。 阳羡名壶集 , 周郎不弃瑕 。 尚陶延古意 , 排闷仰真茶 。 燕市曾酬骏 , 齐师亦载车 。 也知无用用 , 携对欲残花 。 吴迪美日:用涓人买骏骨 , 孙膑刖足事 , 以喻残壶好 。 伯高乃真鉴家 , 风雅又不必言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