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药物安全事件?

随着近期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发布了撤销酮康唑生产批文的公告,酮康唑这个原本令人陌生的名字,瞬间成为了一大热点话题 。 这一方面是因为药品安全本身即是一个热点话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酮康唑治疗的恰恰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真菌感染 。 其实除了这次的“酮康唑事件”,历史上也曾发生过许多震惊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药物安全事件,更有不少人因此丧生 。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药物安全事件?

文章插图

从减肥药开始的药学界“地震”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 当今社会的大多数人都把苗条身材当成一种美,这使得不少丰满人士开始寻觅各种减肥方法 。 而在医学界,随着超重和肥胖对健康带来的危害日益明确,内分泌科医生也在挖空心思思考帮助这些患者摆脱肥胖的方法 。 除了众所周知的饮食结构调整和有氧运动,药物治疗对于那些肥胖患者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 然而,即使在医学发达的今天,医生手中可用的减肥药物依然是少之又少,这完全是因为十多年前,药学界一场由减肥药引发的“地震” 。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药物安全事件?】20世纪40年代,苯丙胺类药物作为神经兴奋剂,开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 。 作为治疗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也就是“多动症”)、发作性睡病(一种以突然陷入睡眠和日间困意过多为表现的罕见病)等和神经兴奋性有关的疾病的药物,它们直到几十年后的今天还是这一领域的王牌 。 与此同时,人们还发现苯丙胺类药物能够通过调节人体的能量代谢机制(欲知详情,请看《激素决定了你会不会胖?》),来帮助肥胖患者减肥 。 基于研究证据,甲基苯丙胺、苄非他明等药物纷纷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治疗肥胖 。
然而,苯丙胺类药物都具有很强的滥用潜力和依赖性,这也导致了它绝对不能用来长期治疗肥胖 。 科学家们在最初的惋惜过后,依据苯丙胺的结构,开发出了一种新型药物--芬氟拉明 。 初期的研究结果显示,芬氟拉明治疗肥胖的效果很好,甚至能降低患者患上肥胖并发症(如心血管病)的风险,但依赖性却很小,这也为其赢得了相当一部分国家药监部门的批准(我国也在20世纪80年代批准了该药) 。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俗称“芬-芬”的芬氟拉明和芬特明(另一种苯丙胺类似物)组合,曾经是治疗肥胖的首选药物 。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芬氟拉明的广泛应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因服用该药而患上心脏瓣膜纤维化和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 后来的流行病学调查更是指出了惊人的真相:芬氟拉明不仅仅和心脏瓣膜纤维化存在着密切关联,它还能使服药者患上肺动脉高压(一种致死性罕见心血管病)的几率升高足足20倍!进一步的研究揭开了这一事件的原因--
原来,芬氟拉明不仅可以作用于与能量调节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还会在心脏瓣膜(心脏和大血管内负责控制血流方向的组织)处激活瓣膜的5-羟色胺(5-HT2B)受体,这一效应会刺激心脏瓣膜部位的成纤维细胞(一种与纤维组织形成有关的细胞)增殖,从而使原本正常的瓣膜上布满纤维组织,最终丧失功能 。
基于种种强有力的证据,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全球范围内几乎所有有芬氟拉明上市的国家都开展了将其撤出市场的行动,在我国,尽管芬氟拉明在临床上早已被弃用多年,CFDA也于2009年正式将芬氟拉明撤出市场 。
然而,正如前面所说的“药学界风暴”一样,芬氟拉明只是药监部门彻查导致瓣膜疾病的药物的一个开始 。 在药物领域,具有5-HT2B受体活性的药物除了芬氟拉明,还有应用广泛的麦角衍生物 。 麦角衍生物来自于麦角,其中很大一部分由于能在脑内模拟神经递质多巴胺的功能,被用来治疗多巴胺功能失调引起的帕金森病、高泌乳素血症(一种内分泌紊乱)等疾病;另外一小部分药物则由于能够改善肢体和脑部的血流供应,被用于治疗脑血管和外周血管疾病 。 尽管它们的药理作用是通过作用于多巴胺或5-HT2C受体来起效,但由于对受体的选择性不高,“闹乌龙”激活了5-HT2B受体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理论上也存在着导致瓣膜病的风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