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瓷器真伪?( 三 )



比如, 底足中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纹及切削纹)、“跳刀痕”、“棕眼”、“火石红”(窑红)、“垫烧痕”、“湖米底”、“敲底”、“沾窑砂”等都是古瓷所留下的明显的年代痕迹 。
“乳突”为底足中心隆起如乳房突起 。 元代“乳突”明显, 明早期“乳突”也较大, 洪武中期渐小, 永乐、宣德有细小“乳突”, 虽然成化弘治、正德“乳突”较少见, 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 一直到崇祯才消失, 这就是说“乳突”是明及明前古瓷的特征之一 。
“旋痕”包括“跳刀痕”, 在明末清初较为明显, 而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 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 。 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 。 “棕眼”(针鼻孔), 康熙时底釉处往往出现大小不一的“棕眼”, 疏密不均, 但无论大小都能从“棕眼”中清晰地看到胎体 。 而光绪民国及现在仿康熙的作品“棕眼”较浅, 从“棕眼”里一般看不到胎体 。
“火石红”(窑红), 明前由于胎土中含铁量高, 加温时露胎处氧化成砖红, 甚至羊肝色 。 明时已较淡, 但明宣德时还常见火石红斑 。 直到清早期仍可见到火石红 。
“湖米底”, 见于明与明前砂底大盘, 由于胎中含铁量高, 烧后高温下要通风冷却, 吹风的砂底处氧化成米饭烧焦似的片片的痕迹 。
“敲底”, 见于道光时钧红, 由于其釉肥厚, 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在一起 。 为使其分开, 只好人工敲开, 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 。 但尽管如此, 由于年代较长, 所敲处一般胎色变深, 且手感平滑 。
“沾窑砂”, 由于过去特定的烧窑工艺, 往往盘碗底足沾有较粗的窑砂, 如磁州窑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 明清时不少盘碗等瓷器足内也沾有窑砂 。
我们要抓住这些特征, 结合各方面的经验, 才是一个好的鉴定瓷器的办法 。

以上内容就是如何鉴别瓷器真伪?的内容啦,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