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 , 味精曾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 无论什么搁点味精 , 都会鲜美上许多 。 然而 ,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 , 关于味精的各种争议多了起来 , 有传闻味精有毒 , 并称其发明国日本已禁止食用味精 , 还有人说温度超过100℃ , 味精就会产生致癌物质——焦谷氨酸钠 。 这些言论一度让习惯用味精调鲜的中国菜在国际上遭到冷落 。 渐渐地 , 国人对味精也有了偏见 , 味精到底能不能吃?安不安全?即使味精是安全的 , 使用的时候有没有什么禁忌?这些疑问存在于许多人的脑海中 。
朋友圈流传的一篇题为《这五样菜千万不能放味精 , 除非你想毒死谁!》的文章就称——“温度只要超过100℃ , 味精就会发生变性 。 不但会失去鲜味 , 还会形成有毒的焦谷氨酸钠 。 ”
文章插图
下面 , 我们来一一解答 。
首先 , 味精是个什么东西?有什么样的来历?
【味精超100℃会致癌?】味精的主要成分就是谷氨酸钠 , 谷氨酸钠水解为谷氨酸 , 而谷氨酸有鲜味 , 这就是味精之所以能提鲜的原因 。 德国人里德豪生在蛋白质水解过程中首次分离出谷氨酸钠 。 1908年 , 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从海带中提炼出谷氨酸钠 , 第二年 , 铃木三郎助将其商品化 , 取名为“味之素” , 开始销售 , 这就是最原始的味精 。
最开始的时候 , 用面筋作原料 , 加入盐酸水解生产味精 , 20世纪50年代 , 日本人木下祝郎采用发酵法生产味精 。 后来 , 发酵法后来居上 , 取代了水解法 , 但是两种方法生产处的味精成分是一样的 。 国外一般用糖、蜜作为原料 , 我国用粮食作物 , 比如大米或是玉米来生产味精 。 市场上销售的味精的谷氨酸钠的含量有99%、80%以及60%几种不同种类 。
谷氨酸钠存在于葡萄、番茄这些水果中 , 既然葡萄、番茄无害 , 那么味精也是能吃的吧?至于水解后的谷氨酸也是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 , 生活中很多动植物蛋白质食物中都含有谷氨酸 , 比如牛奶、鸡蛋、猪肉等等 。 “味精有毒”论不攻自破 。
由谷氨酸钠的分子式可以看出 , 它是一种并不稳定的状态 , 加热后极易脱水变为另一种稳定的物质——焦谷氨酸钠 。 但首先 , 温度并不是人们传闻的100℃ , 味精溶解最佳温度是70℃-90℃;在150℃时 , 它会脱水 , 产生结晶;如果到了200℃以上 , 谷氨酸钠会发生分子内脱水 , 这才变为焦谷氨酸 。 其次 , 由于焦谷氨酸没有鲜味 , “谷氨酸钠转化为焦谷氨酸钠会降低鲜味”是正确的 , 但是焦谷氨酸致癌 , 这个言论尚无科学证明 。 焦谷氨酸钠别名为L-2-吡咯烷酮-5-羧酸钠 , 分子式为C5H8NO4Na·H2O 。 它也是白色结晶性粉末 , 极易溶于水 , 有较弱的刺激性 , 但没有过敏反应 , 使用的时候基本无毒 , 对人体无害 。
文章插图
据央视一项调查显示 , 超半数消费者对味精有抵触心理 。
所以 , 从科学层面来看 , 所谓“味精致癌论”更多是危言耸听 。 值得注意的是 , 平时在使用味精时 , 考虑到谷氨酸钠的分子特性 , 酸碱性较大的菜品不易加入味精调味 。 在谷氨酸钠盐中只有L型的具有鲜味 , 它的水溶液拥有的鲜味更纯正 , 因此 , 在微酸性水溶液中 , PH 值在5.5-8.0时 , 鲜味最浓;而PH值小于4时 , 鲜味较弱;PH值大于8时会形成二钠盐 , 这时鲜味就消失了 。
从口感的角度来看 , 添加味精时也要注意温度 , 70℃-90℃为最宜 。 炒菜一般在菜肴出锅前加入 , 为了防止脱水生成焦谷氨酸钠 , 丢失鲜味;而凉拌菜要早放 , 使之充分溶解 。
推荐阅读
- 2018世界十大虚拟货币排名,附全球数字货币市值排行榜top100
- 现在有100万人民币,五年内不需要用到,有什么好的理财方案推荐吗?
- 人类无法创造出“超能查派”机器人?
- 超音速飞行速度比子弹还快?
- “超材料”即将改变世界?
- 芦荟扦插养殖方法步骤,4个步骤让你扦插芦荟100%成活
- 抖音最火100首歌曲 抖音最火100首歌曲是
- 60年前的轰炸机仍健在,将服役100年?
- 孙俪“美人骨”大片爆火!找对风格后颜值开挂,穿黑色都超美
- 漫画里的超级英雄能否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