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难过时会“心痛”?

【为什么难过时会“心痛”?】还记得那位一直疼爱你的长辈悄然离开这个世界时的感受吗?还记得那位承诺要和你永远在一起的人最后还是对你说出“再见”时的感受吗?还记得曾经一起开开心心度过无数时光的朋友即将各奔东西再难相见时的感受吗?
那种感受 , 不仅像北方的深秋没穿秋裤 , 还有那么点透不过气来 , 细细的像有根针 , 如果尝一下 , 应该是酸酸的 , 我们叫它“心痛” 。 而且 , 当我们在心理上感到“心痛”的时候 , 在心脏的位置好像真的会感觉到生理上的疼痛 。

为什么难过时会“心痛”?

文章插图

这一切看似如此难解 , 而我们词语中的“心痛”“心碎”“伤心”又真的只是文学上漂亮的比喻说法 , 还是确有其痛呢?
一、从情绪的理论说起
情绪理论众说纷纭 , 在这片土壤上 , 谁都没有绝对的证据驳倒其它理论而一枝独秀 。
19世纪末的“詹姆士—兰格理论”认为情绪体验是由机体植物神经系统的生理变化(心率、血压、激素水平等的变化)造成的 。
而之后的“坎农—巴德理论”则认为丘脑接收到外部刺激后 , 其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是同时发生的 , 二者都是丘脑控制的结果 。
20世纪50年代阿诺德提出“评定—兴奋”说 , 认为情绪是大脑皮层对于刺激和环境的评定结果 , 按照“情景—评估—情绪”的过程产生情绪 。
随后60年代的沙赫特提出了两因素理论 , 他认为情绪由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产生 。 第一 , 个体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 , 如出汗、心慌等;第二 , 个体对于生理变化进行了认知性的唤醒 。
情绪的各派理论林立纷繁 , 但综合可以看出 , 心脏在情绪中并不仅仅是受制于大脑皮层的控制那么简单 。
二、心脏比看上去更复杂
虽然现代解剖学认为大脑是产生意识活动的基础 , 而心理学绝大部分研究又是分析颅骨中那大团灰质和白质 , 但在东西方文化中 , 仍倾向于将心脏视为灵魂的居所 。 一些学者认为 , 心是有一定特殊功能的 。
心理学博士Rollin Mc Craty认为心脏具有自己的情感智能 。 在一个实验中 , 他让被试坐在计算机前观看一张张能够诱发一定情绪的图片 , 比如毒蛇、血腥场面、痛哭的人们……同时 , 用仪器记录下被试的生理数据 。 结果研究者惊讶地发现 , 心脏居然会在呈现图片之后比大脑更快做出反应 , 之后才是大脑 , 最后才是身体 。
心理学教授Gary Schwartz认为心脏具有类似于大脑功能的“小脑” , 叫做心内神经节 。 这些心脏的小脑可以和人类的大脑一样处理一些信息 , 甚至反馈给头颅中的大脑 。 Schwartz用一些做过心脏移植手术的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 那些做过心脏移植手术的病人的性格和兴趣爱好发生了巨大变化 , 他们变得更像心脏原来的主人 。 例如一位叫詹姆士的英国老汉本是一个粗鲁散漫的人 , 但却在心脏移植手术之后变成了一个善良细腻的诗人 , 这正是心脏原主人的特点 。
如果心脏真的具有自己的情感的话 , 那么在难过的时候 , 它可能不仅仅是由于激素造成的不适 , 而是你的心脏也在悲伤 , 是不是觉得很有诗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