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四大名瓷

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 。 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 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 。 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 雕塑瓷为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 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

●粉彩瓷

粉彩瓷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 。 它是在康熙五彩瓷基础上, 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发明的一种釉上彩 。 由于它的色调淡雅柔和有粉润之美, 故称为"粉彩" 。 粉彩的主要原料和施彩方法都是外来的 。 制作时, 在烧好的素瓷上以玻璃白打底, 用国画技法以彩料绘画纹样, 再用炉火烘烤而成 。

康熙年间的粉彩制品很少, 彩绘也简单, 图案以花卉和云龙为主 。 雍正时, 粉彩瓷有了很大发展, 制品胎薄透光, 釉面白润如玉, 绘画精致, 笔线纤细有力, 极为精美 。 粉彩吸取了各类绘画的技巧, 使所要描绘的对象, 无论人物、山水、花卉、鸟虫都显得质感强, 明暗清晰, 层次分明, 具有立体感 。 器型除了盘、碗之外, 尚有杯、碟、罐、坛、瓶、觚、壶等 。 图案纹饰以花蝶为多, 牡丹、月季、海棠、四季花也极为普遍, 尚有蝙蝠和鹿等图案 。

乾隆时的粉彩, 有一个明显的变化 。 往往在白瓷上加绘一种色地, 如绿色、黄色、蓝色、胭脂红、紫色等, 此时粉彩已不能与雍正时精细、莹润、鲜艳相比 。 嘉庆、道光时的粉彩, 除继承前人传统外, 没有多大发展 。 当时的釉料较粗, 色彩较浓 。

咸丰、同治时的粉彩画面繁复, 而绘画却简单, 彩料粗糙, 釉层显薄, 色调较淡, 为使色彩华丽, 往往在粉彩上再描绘金彩 。 这些都是在鉴别时的依据 。

粉彩也叫"软彩", 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 。 所谓釉上彩, 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 再入窑经摄氏600度-900度温度烘烤而成 。 我国传统的釉上彩, 到了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 官窑匠师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 引进了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 在工艺上又借鉴了珐琅彩的多色阶的配制技法, 创造出了"粉彩"釉上彩新品种 。 这种白色彩料, 据有关研究所分析, 是一种含砷的乳白色玻璃 。 它是采用一种叫"白信石"或"亚砒霜"的天然矿物, 配入铅熔块、硝钾等熔剂中制成的, 景德镇俗称"玻璃白" 。 由于玻璃白和五彩彩料的融合, 使各种彩色产生了"粉化" 。 红彩变成粉红, 绿彩变成淡绿, 黄彩变成浅黄, 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 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 给人粉润柔和之感, 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 与康熙硬彩(五彩)相对, 亦称"软彩" 。 在粉彩没有发明之前, 我国彩瓷都是单线平涂, 所作花卉缺乏立体感 。 自从发明了玻璃白以后, 在瓷器上面绘画时, 先在所需要的纹饰部分施一层玻璃白, 如同纸上粉本一样, 然后再在粉上渲染各色颜料 。 用这种方法画出来的人物、花鸟、山水等, 都有明暗、深浅和阴阳向背之分, 增加了层次和立体感, 从而形成了淡雅、精细、填色和洗染、烧成等工艺步骤 。
【景德镇四大名瓷】
康熙晚期粉彩由于初创, 原料依赖进口, 画意较为简单, 传世器物极为少见 。 雍正六年(1782), 粉彩所需的原料已能自己生产, 粉彩技艺也已日臻成熟, 有时一件器物上的用色达二十多种 。 粉彩取代了五彩地位, 跃居于釉上彩绘榜首 。 不仅官窑制品以粉彩为主要装饰, 而且也广泛地应用于民窑 。 到了乾隆年间, 粉彩瓷器的烧制更进入了黄金时代 。 粉彩的渐趋繁缛, 不仅能自如流畅地着上一切颜色, 同时能细腻地表达意象 。 其表现手法被誉为清朝官窑中典型代表, 成为景德镇的主要生产制品 。 嘉庆朝的前期, 粉彩基本保留着乾隆朝的遗风, 但已远逊于乾隆盛世 。 到了道光、咸丰朝, 已趋衰落, 粉彩瓷器的数量虽多, 但品种、造型已大为减少, 而且上乘佳品上少 。 同治、光绪两朝, 由于整个社会陷于动乱和衰败, 除少量官窑粉彩器外, 景德镇制瓷业已无特珠精致的粉彩作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