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军训,有什么用?

这两天 , 军训成了热门话题 , 很多人想起了自己学生时代军训的事 。

很多人不解 , 站军姿、走正步、练队列、叠被子 , 对一个青少年而言 , 这些行为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军训这种舶来品 , 是如何成为每个新生的必经修炼?
今天 , 壹读君就聊一聊“军训”的事 。
跟德国人学来了“军训”
提起军训 , 国人通常能联想到场景大概分为两种:即使是强迫症也赏心悦目的分列式 , 以及洗脑循环的正步踢踏交响曲 。 而每年为新生祈愿更毒辣的阳光和更面瘫的教官 , 已经成为信奉“有难同当”的学姐学长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一 。
分列式和踢正步 , 看起来很能扬我军威 , 但重复着千百遍的简谐运动 , 除了汇报演出给领导看 , 到底有啥用啊?
这种整齐划一的队列 , 其实是普鲁士人的大作 。 想当年 , 欧洲军队刚装备火枪的时候 , 用黑火药发射出的弹丸射程近且精度差 , 为了达到满意的杀伤效果 , 军队必须齐刷刷地一排一排站 , 集体互相开火 , 形象地说 , 就是排队互相枪毙 。
为了提高威慑力 , 普鲁士军队还在阅兵中吸取了一种民间的流行舞蹈 , 它的特征是高抬腿与地面平行 。 这种行军方式不但能提神醒脑 , 梳理队列 , 还能制造出震撼大地的威慑音效 。
按英国历史学家诺尔曼?戴维斯的说法:“对于普鲁士的敌人来说 , 正步走象征着普鲁士士兵们不仅仅是身穿军服的农村小伙子 , 而是武艺超强的超人;对于整个世界来说 , 正步走象征着普鲁士不仅仅是个强国 , 而且是个高傲的强国 。 ”
而对士兵而言 , 正步和队列 , 严格服从命令 , 就意味着消灭自我 , 成为队列和方阵的一部分 , 对排队枪毙战术而言 , 这一点尤为重要 。 只有铁的纪律和忘我 , 才能面对敌人的枪口、不断倒下的伙伴 , 还能淡定地继续装弹、射击 , 再装弹、射击 。
普鲁士击败法国完成德国统一后 , 德国军事教官风靡世界 , 并将这种齐刷刷的正步队列扩散到亚洲美洲诸多国家 。 严格的分列式能够强化集体意识 , 这一点十分具有吸引力 , 沙俄第一个主动引进 , 并在苏联时期对广大社会主义国家传播 。
清政府在1910年颁布了《新定步兵操法》 , 这是我国最早现代意义上的队列条令 , 师从的依然是德国 。 1918年11月28日 , 为庆祝一战胜利的荣誉 , 北洋政府在紫禁城举办了第一次西式队列式大阅兵 。
按照西式操典进行军训 , 被认为是中国自强、抵御外侮的关键 , 而学生参与军训 , 也指望他们能强身健体 , 培养尚武精神 , 以作为后备军官 。 所以 , 不仅当时的军事院校对学生进行军训 , 北洋大学堂这样培养法律、翻译和土木工程的学校 , 学生也进行军事化训练 。

新生军训,有什么用?

文章插图

中华民国把学生军训推向全国

1902年 , 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就发表《新国民教育》 , 提出应训练学生行军、射靶、击剑、野外演习等能力 。 清朝灭亡前10个月 ,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在上海召开 , 虽然终于通过了将军训贯彻于普通学校的《请定军国民教育主义案》 , 但收效甚微 。 革命运动已经如火如荼了 , 再训练一批尚武精神的学生 , 在清政府看来是作死行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