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是海上军事强国吗?( 二 )



唐朝时期国力强盛 , 沿海地区得到开发 , 同时周边地区 , 如日本也有所发展 , 造成海上往来增多 , 中国的造船业开始从江河向海洋过渡 。 江船与海船因使用环境变化 , 制造技术有重要差别 。 另外航海知识的积累 , 航海人员的培养 , 相关配套行业的形成 , 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 即使中国人再聪明、再努力 , 航海业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崛起 , 所以当时的航海技术只能算是起步 。
鉴真法师(688-763)是中日两国传统友谊的标志性人物 , 生活于唐朝开元盛世 , 受遣唐使邀请 , 去日本弘扬佛法 , 六次东渡 , 最终成功 。 六次其实是虚数 , 第一、三、四次由于其他原因 , 还没下海 , 计划就被终止 。 第二次是从扬州出发 , 未出长江口 , 遇风浪船坏 , 修好后出海 , 又遇风浪 , 船飘至舟山群岛受困 , 后被民众救回 , 东渡失败 。 第五次最为惊险 , 也最感人 。 出发后在东海遇强大北风 , 船被吹向西南 , 而日本在东北 。 十几天后在海南三亚登岸 , 鉴真辗转海南岛、广西、广州、江西、安徽 , 历时两年 , 返回江苏扬州 , 一路弘法 , 途中双目失明 , 跟随人员多有死伤 , 但是名声大震 。 鉴真发誓“不至日本国 , 本愿不遂 。 ”754年冬 , 鉴真搭乘日本遣唐使船队第六次东渡 , 过琉球 , 最终仅剩一船抵达日本九州 。 同行不同船的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中国名晁衡 , 曾在唐朝为官)被风吹至越南靠岸 , 比鉴真上一次还远 , 两年后才回到长安 。 因误传他已死 , 好友李白还曾作诗悼念 。
鉴真东渡成功 , 赶上了历史的末班车 , 因为第二年安史之乱爆发 , 中日交往暂时中断 , 再无机会 , 当然因此他也再无机会回国 。 鉴真在日本传法九年 , 圆寂于奈良唐招提寺 。 阿倍仲麻吕则因战乱不能回日本 , 最终客死长安 , 一生所学 , 尽付东流 。 两人的经历皆为后世佳话 , 但渡海之难 , 可见一斑 , 也能反映出当时东亚的航海水平 。 而比鉴真早一百多年的玄奘法师 , 一人独行去印度取经 , 穿沙漠 , 越高山 , 也是历尽艰辛 , 终于求得真经 , 返回长安 , 还留下一部珍贵史料《大唐西域记》 。 玄奘与鉴真相比 , 不好说是低投入高回报 , 但至少成功率是百分之百 。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 , 出门一日难 。 ”还是个态度问题 , 而陆行千里易 , 可以没有技术支持 , 因为人有双脚 , 但海航一寸艰 , 则必须借助技术手段 , 因为人不是鱼 。

古代中国是海上军事强国吗?

文章插图

自宋朝起 , 海洋贸易增幅迅速 , 中国航海技术进一步提高 。 对于宋元明三朝中国的航海技术到底居于何种水平 , 各种论述之间存在严重的自相矛盾 , 非常令人困惑 。 有观点把这一时期的中国笼统称为海上强国 , 而所谓海上强国 , 不外乎军事和商贸两项 , 在西方二者必为一体 , 在中国则需要分别描述 。

南宋经营南方多年 , 利用海上贸易 , 获利颇丰 。 元兵南下 , 宋军节节败退 。 1276年元军包围临安 , 小皇帝赵显投降 。 1278年宋臣张世杰、陆秀夫带着又一个小皇帝赵昺退至广东新会 , 做最后抵抗 。 次年 , 元兵进攻 , 陆秀夫见大势已去 , 背着赵昺跳海而死 , 张世杰的船队遇海风沉没 , 南宋灭亡 。 因闻元兵凶残 , 跟着跳海的兵民很多 , 史载几天之后 , 海上浮尸十余万 。 南宋败亡的几年中 , 从临安到新会 , 众人或陆或海 , 沿着海岸线逃跑 , 不做亡国奴就蹈海赴死 , 却没有记载有一船借海路逃亡至东南亚 。 南宋海军的战斗力纵然不济 , 但是众人好像都缺乏最基本的驾船远逃技能 。 令人不禁疑惑 , 做了大宋的忠臣义民 , 到底是程朱理学深入骨髓 , 还是面对大海无计可施?东南亚就在南方 , 指南针却在哪里呢?南海就在眼前 , 南宋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又在哪里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