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的9到11层是扬灰层吗?

导语:春节里 , 鞭炮一放 , 雾霾就来 。 住在9至11楼的人开始担心 , 人们常说这几层是“扬灰层” , 脏空气会停顿在这里因此污染物密度很高 , 极不健康 。 然而事实是这样吗?事实上 , 但在专业学者看来 , 根本没有“扬灰层”这个概念 。
很多朋友买房时 , 特别看重楼层 , 尤为强调要避开“扬灰层” 。 他们相信 , 高层建筑有几层楼是扬灰层(一个流传较广的说法是9到11楼) 。 脏空气到这个高度会停顿 , 因此污染物密度很高 。 买这几层房子 , 就意味着吃灰 。
但在专业学者看来 , “扬灰层”这种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 。 我做环境报道这几年 , 采访过很多位从事空气污染研究的专家 。 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到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环境研究院 , 从未有专业人士认可过这个概念 。 在中文学术期刊的数据库里 , 也根本搜索不到任何与“扬灰层”相关的学术材料 。
【高楼的9到11层是扬灰层吗?】既然“扬灰层”是一个伪概念 , 那么不同的楼层高度 , 空气污染状况会有差别吗?
“就长期的平均值而言 , 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随垂直高度上升而呈指数下降趋势 。 ”这是复旦大学环境学教授王琳给出的专业说法 。 也是目前大多数这类研究所支持的结论 。 颗粒物 , 比如PM2.5指的就是细颗粒物 , 即粒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 。 PM10指可吸入颗粒物 , 即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 。
通俗的理解就是 , 高度越上升 , 颗粒物污染程度会下降 。 很多地区城市的研究都提及了这一点 。 两篇针对北京地区垂直高度空气污染的学术文献 , 其中结论一是“北京地区近地层PM2.5垂直分布监测结果表明:秋冬两季的垂直分布随高度增加而呈对数递减的规律 。 ”结论二是 , “利用北京气象塔对气溶胶观测得出近地大气层中 , 气溶胶质量浓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 ”
但关键是 , 研究者说的“高度上升 , 污染降低” , 能理解成“楼层越高 , 污染越低”吗?如果我们不细究具体的研究方式 , 我们确实很容易产生错觉 , “挑越高的楼层 , 就能避免重污染” 。
学者在研究中讨论的高度和污染情况 , 往往着眼于距地面两三百米的范围 。 比如一篇发表在《环境科学研究》期刊上的文章 , 《北京秋冬季近地层PM2.5质量浓度垂直分布特征》 , 得出结论 , “PM2.5表现出随高度增加而显著递减的趋势” 。 研究选取了一个325米高的气象塔 , 在铁塔上分别选取距地面8,16,32,47,64,80,100,120,140,160,180,200,240,280和320米等15个平台处设置观测仪器 。
现实中的住宅楼楼层 , 与研究中两三百米的铁塔高度完全是两码事 。 住宅楼一层高度通常是3米 , 一般城市的住宅楼层数往往不超20层 , 也就是说 , 距地面最高处不会超过60米 。 从3米处到300米处 , 污染状况可能呈现高度增加污染降低的趋势 , 但从3米处到30米处 , 这种污染变化的趋势并不一定明显 。
也就是说 , 挑选楼层无法套用上述研究结论 。 这段住宅楼高度间的污染变化可能非常复杂 。 上述《环境科学研究》的研究中 , 学者就提及 , “距地面8~32米范围内 , PM2.5变化不明显;在64米处 , PM2.5质量浓度的衰减幅度为19% 。 而在100米处 , PM2.5质量浓度反而有所升高 , 衰减幅度降至13%;在180和240米处 , 质量浓度的衰减幅度才分别达到31%和36% 。 ”
关于居民住宅楼楼层的污染 , 目前并没有明晰的结论 。 同样是颗粒物 , PM2.5和PM10的污染情况可以不同 。 河北石家庄市一栋32层高建筑上的研究就说明了这一点 。 研究发现 , 该楼PM2.5浓度在7米高度以下 , 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加 , 高度于大于7m随高度增加反而减少 。 而PM10则一直随着高度增加而浓度减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