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紫砂语 脉脉泥壶情

【拳拳紫砂语 脉脉泥壶情】随着紫砂业的不断发展 , 紫砂茶具渐已成为古老东方民族艺苑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 近年来 , 随着茶文化和陶文化的进一步推广 , 紫砂茶具更是饮誉海内外 , 成为文人雅士竭诚挚爱 , 热切追求的艺术珍品 , 一件朴实的泥壶 , 何以如此登上大雅之堂而众首翘之 , 此中不仅有着紫砂的朴质真情 , 更有一番泥人的拳拳心语 。 权且从砂壶的艺史源流话起 。 紫砂陶的起始 , 根据一些史书记载 , 可追溯到北宋年间 , 如梅尧臣《宛陵集》第十五卷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 , 其中有语云︰「小石冷泉留早味 , 紫泥新品泛春华」此句不仅说明宋元间已有紫砂器 , 更显示了文人也给予了紫泥以诗意的颂赞 。 明万历年前的供春 , 是紫砂艺史上第一个被记载下名字的大师 , 据明末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中〈创始篇〉记载金沙寺僧是第一个制作紫砂器的人 , 但并非专业陶工 , 供春于金沙寺僧学得制陶术而渐起制陶 。 供春活动的期间自十六世纪初期至中期 , 与此同一时期稍后也起始了一些紫砂名家 , 如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李茂林等人 , 促进了宜兴紫砂壶的兴起发展 , 陶艺也日臻完善 , 董翰始造菱花壶式 , 以自然植物花卉图案 , 配合筋纹线条 , 用写意手法而成 。 赵梁则匠心于提梁式茶壶 , 起始了气势大方的造型风格 。 此后又有时大彬、徐友泉、李仲芳、欧正春、蒋伯荂等名家出现 。 时大彬制作从大壶到小壶各种不同风格造型茶壶 。 李仲芳擅于书法 , 徐友泉、欧正春与同期的陈仲美同以仿古铜器见长 , 仿各种古玩器 , 如花杯、酒壿、祭器等 。 从供春开始到此这一时期的紫砂壶 , 已不仅是生活日用器皿 , 而开始实用与艺术并蒂的发展 , 百花壶风 , 百家争鸣 。 到了明末清初 , 宜兴紫砂进一步发展 , 技艺也更加提高 , 如陈用卿、惠孟臣、陈子畦 , 他们的作品不限于壶 , 也以各种风格的技艺制作了其它文房摆件、花瓶及盆类 , 并开始了我国陶瓷史上的外销 。 从康熙中期开始到干隆晚期 , 紫砂艺术的发展得到了一度的繁荣 。 此间名家有陈鸣远、史继长、陈汉文、王南林等 , 尤以陈鸣远为代表 , 其作品从壶类、文房类到自然果类 , 都赋诸了一定的艺术心脉 , 从而推进了紫砂艺史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 。 陈汉文作品侧重于仿古而见长 , 如杯型器、商周祭器 , 其工艺表现着重于条线的起伏结构 , 表现出了沈稳而厚重的气势 。 咸丰年间 , 砂壶开始商品化 , 参加一些国际博览会 , 如程寿珍的掇球和仿古壶 。 此期间自俞国良之后到三○年代相继名家有︰冯桂林、程寿珍、任淦庭、蒋燕亭、王寅春、吴云根、裴石民、朱可心、邵全章等 , 他们使历代紫砂艺术进一步的推进发展至今 。 历代紫砂艺术的发展演进 , 汇集丰富了几百年来的紫砂艺术宝库 , 推进提高了独特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 。 随着茶事溶入人类生活的需要 , 紫砂陶艺成为了人们陶冶心灵情操 , 提高文化艺术修养的良师 。 艺人们以独特的成型技法 , 取源于生活 , 贯穿于生活 , 超出于生活 , 以各种几何形体 , 自然形体 , 筋纹形体 , 用匠心的慧灵 , 塑出了紫砂的心语 。 一件佳美的作品 , 必需艺术性与实用性兼备 , 就实用性而论 , 自古已有多词赞美紫砂 , 有语曰︰「茶壶以砂者为上 , 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 故用以泡茶不失原味 , 色香味皆蕴」 。 说明 , 紫砂性能的宜茶性 , 同时是壶 , 必需把手舒适 , 出水流畅 , 稳重得当 , 用之赏之兼备 。 就砂壶艺术性而论 , 又需千变万化的造型 , 精湛熟娴的技艺 , 深邃丰富的内涵三者合而为一 。 紫砂陶艺的造型千变万化 , 体现了艺人匠心独运的创造才能 , 我们今天听见的各种艺壶的巧思之作 , 按其不同形态特征 , 可分几何形体 , 自然形体 , 筋纹形体三大类 。 几何形体由各种不同的曲弧线或直线构成圆器、方器 。 圆器柔括朴玉 , 曲折圆润 , 显示一种活泼柔顺的美感 。 方器则线面平整 , 轮廓分明 , 表现明快挺秀的阳刚之美 。 自然形体即花塑 , 取材于生活之中各种肖像形态 , 如花果、动物用浮雕手法装饰在器皿上 。 花塑的完成需形、色、工的巧妙配合 , 方达惟妙惟肖 , 形象逼真 。 「形」即造型设计的奇巧 , 既肖形 , 又不落俗套 , 既有视觉上的美感 , 又有触觉上的舒适 , 功能合理 , 理趣兼顾 。 「色」即利用紫砂泥的天然色及其混合拼制后的调色 , 来充分突出主题 , 丰富自然色的需要 。 「工」即艺人们运用高超的塑技 , 琢出自然物的心语 , 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 筋纹形体是艺人们将自然界中花卉、瓜果、天象等自然形态的线条规范化 , 把生动流畅的筋纹线条纳入结构严谨的形体中 , 设计要求上下对应 , 左右对称 , 准缝严密 , 体现一种秩序之美 。 由于紫砂泥的结构特点是鳞片状分子 , 与众不同 , 制壶成型工艺也是独特的方式——打身筒成型法和泥片镶接成型法 , 这两种方法在成型制作时首先将泥块打成一定厚薄均匀的泥片 , 然后一点一点逐步拼接粘成一件完整的器皿 。 由于全过程均是手工操作 , 成型制作中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设计想象力 , 使得独特艺术构思与手工艺在形体上得到完美的和谐统一 , 同时 , 更由于是全手工操作 , 各人的艺术构思及工艺操作各不一式 , 便成就了砂壶的各自独特性与珍藏价值 。 在砂壶的艺术价值中 , 深邃丰富的内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砂壶的内涵 , 包括神、气、力三个要素 。 「神」砂壶的神意 , 通过象形的实体抒发 , 表达着一种悠悠的内在生命气息 , 一切事物的「话」 , 就在于它内在生命的迸发 。 砂壶的神意 , 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 , 通过各种不同的形体赋诸作者的情感 , 借以表达出来 。 借壶表心语 , 通过一件砂壶 , 将作者的内心情感 , 绵绵诉于人前 , 赋予砂壶的神意 , 不能仅限在壶的表面上寻索 , 更应在壶面的起伏 , 构思造型的深沉上探求 。 「气」即砂壶的气质 。 欲借壶语心 , 必欲壶能语 。 恰到好处的表达 , 这就是壶本身的气质 。 一件能语神意的砂壶 , 必定本身能给人有欲语在心的实质性美的素质 。 紫砂壶是一件工艺美术的实用产品 , 要能够使人们在日用中既达神意 , 又获美感 , 从而陶冶性情 , 操练情愫 , 这就是气质的美感 。 「力」即砂壶的力度 。 一件事物有生命 , 但生命力不够 , 仍不达美 。 砂壶的神意表达不丰盛 , 气质美感不完善 , 那是因为砂壶的力度感不强 , 贯注砂壶力度时 , 须穿神意 , 气质于一线 , 从神意气质中出发 , 从线条块面里寻找 , 恰到好处 , 给予力度表达的赋注 。 一件力度感很强的作品 , 能给人以阳刚阴柔之美 , 从而使砂壶达到至尽完善 , 登峰造极 。 一件艺壶作品的完成 , 是艺人匠心与慧灵的又一个巨献 , 也是壶艺的又一个登极 , 在是泥又艺 , 是艺又泥的壶海中 , 诉出了一次泥的心语 , 艺的情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