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茶基地如何建设

    1、茶场规划 有机茶园是采用自然和生态法则相协调种植的基地 , 因此茶场的规划宜应用生态学原理 , 建立以茶为主 , 多种经营 , 立体种植 , 生态管理 , 产出绿色食品 , 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型茶场 。 宜山水田林路综合规划 , 农林牧副渔肥统一安排 。 茶场内宜根据地形地貌、生产规模、经营模式 , 科学而合理地安排好总场和分场、办公区与住宿区、厂房区与养殖区、商业区与文化区、绿化区与休闲区、茶园与绿肥区、林区与水果区、道路网络与水利系统等规划安排好 。 总场以交通方便的茶区中心区为宜 , 场区周边应与茶园设置50~100米的隔离带;茶厂宜安排在几个作业区中心、交通方便的地方 , 茶厂周边与茶园应设30~50米的隔离带;养殖场宜安排在茶园周边较隐蔽的地方 , 规模按一亩茶一条猪或一条牛来安排 , 同时应安排好粪便的无公害化处理场所 。 其它安排则因地制宜来安排 。
    2、种植规划 有机茶生产技术的应用强调使茶园的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 既要考虑茶树生长发育对温度、光照、水分、热量、土壤等生态条件的要求 , 又要考虑构成生物多样性生态农业结构要求进行规划 。 要求坡度25度以上的山地规划植树造林 , 坡度25度以下集中连片的缓坡地规划为茶园 , 零星地块、瘠瘦地等规划种植绿肥、牧草、饲料、花卉、药材、豆科作物 , 低洼积水地宜规划修建水库或鱼塘 , 茶园梯壁、道路两旁、水沟边、地边角和房前屋后、池塘边等规划种植水果、观赏树、风景树或经济树种 , 风口处或茶园北面规划为防风林带 , 有机茶园与常规农业之间必须规划隔离带 , 包括地理的或人工林带 。 树种要多样化 , 乔木与灌木 , 阔叶与针叶相结合 , 高一排低一排 。 林带与隔离带一般宽8~12米 , 株距2~5米 。 同时茶园内规划种植遮阴树 , 茶行空隙较大时规划种植绿肥或豆科作物 , 使茶场内外成为一个人工生态群落区 。
    3、茶园规划 宜以保水、保土、保肥和适应茶树生长发育的生态条件来规划 , 坡度25度以下、10度以上的地块规划建立反倾斜的梯级茶园 , 梯面宽不能小于150厘米;坡度10度以下地块规划建立棋盘式长方型茶园 。 规划时宜按地形地貌和原植被状况 , 有选择地规划保留一部分面积不等的植被种类不同的林区;南方茶园宜按8~10行茶规划种植一行遮阴树 , 株距宜根据所选择树种枝叶疏密、树冠宽窄而定 , 宜以成年后遮阴度在30%~50%之间为原则 , 一般亩植8~12株为宜 , 树种以深根、树冠宽大、不与茶树争夺水肥、病虫害少、枝叶疏密适中、冬天落叶的果树、观赏树、风景树、经济树种、豆科乔木树为宜 , 以便维持生物多样性的良好生态环境 。 规划茶行时应尽量南北走向和沿等高线走向 , 茶行间尽量保持平行 , 避免出现断行和闭合行 。 整个茶园宜按10~20亩划分为一个作业区 , 茶行长以50~60米较为合适 。
    4、道路规划 为提高工作效率、便于管理作业和方便运输以及水土保持等要求来规划道路网络 。 一般要求有机茶生产茶园500亩以上宜规划主道 , 宽7~9米;500亩以下只规划支道 , 宽6~7米;步道按作业区界来规划 , 10~20亩设立一条步道 , 宽1~2米 。 梯级茶园一般以8~10行茶(梯级)规划一条横向步道 , 宜水平规划;纵向步道宜根据山形来规划 , 可以规划成直道也可规划成S道 。 主道、支道、步道宜纵横排列 , 路路相通 。
    5、水利规划 水利系统的规划宜以有利于供水、灌水、排水、蓄水、防洪和水土保持等为原则进行 。 供水沟、供水管与山塘、水库或抽水、蓄水站连接;灌水系统宜以滴灌、喷灌、流灌等规划;排水沟设在茶园低洼处和道路两侧 , 防洪沟规划在茶园上方与山林交界处;蓄水池用于蓄水和沤制水肥用 , 一般每5亩茶园建一个 , 规划在路边或近供水处 , 深宽度以每亩蓄水1~2立方米为宜;排蓄水沟既可排水又可蓄水 , 以每隔一定距离规划设置一个低于沟面5~10厘米的梯级小土坝为标志 , 一般规划在茶行上方 。 水沟的深宽度和水管的条数宜视需水量和排水量而定 。 规划要纵横有序 , 大小相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