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民俗活动( 三 )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 。“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 此时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也是各种疾病多发的时节,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 。体质较弱的公众应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进入秋季,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
白露,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 。白露节气已是真正的凉爽季节的开始,很多人在调养身体时一味地强调海鲜肉类等营养品的进补,而忽略了季节性的易发病,给自己和家人造成了机体的损伤,在白露节气中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 。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体质过敏而引发的上述疾病,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 。凡是因过敏引发的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平时应少吃或不吃鱼虾海腥、生冷炙烩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最常见的有带鱼、螃蟹、虾类,韭菜花、黄花、胡椒等,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
秋分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 。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 。在秋分时节,我国很多地区都要举行“竖蛋”的民俗活动 。秋分节气已经真正进入到秋季,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人们在养生中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的原则,按照《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之所在,以平为期”,阴阳所在不可出现偏颇 。要想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首先要防止外界邪气的侵袭 。同时,秋燥温与凉的变化,还与每个人的体质和机体反应有关 。要防止凉燥,就得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
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外,东北和新疆北部地区一般已开始降雪 。寒露饮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 。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等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 。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 。
霜降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 。在公历10月23日或24日,太阳位于黄经210°时为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我们的影响 。霜降节气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 。老年人也极容易患上“老寒腿”(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毛病,慢性支气管炎也容易复发或加重 。这时应该多吃些梨,苹果,白果,洋葱,芥菜(雪里蕻) 。栗子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是这时的进补佳品 。古人一般秋补既吃羊肉也吃兔肉 。
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是十月的大节,汉魏时期,这天天子要亲率群臣迎接冬气,对为国捐躯的烈士及其家小进行表彰与抚恤,请死者保护生灵,鼓励民众抵御外故或饿寇的掠夺与侵袭,在民间有祭祖、饮宴、卜岁等习俗,以时令佳品向祖灵祭祀,以尽为人子孙的义务和责任,祈求上天赐给来岁的丰年,农民自己亦获得饮酒与休息的酬劳 。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