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早的“茶道”两字因茶的意境而来.意境承 载茶之精神效用
“茶道”两字, 在爱茶人心中是值得敬仰的一片 天地 。 它先出自诗僧和茶僧美称的皎然之诗作《饮 茶歌诮崔石使君》 。 诗的开头是茶事的描写, 接着的 “一饮涤昏寐, 情思爽然满天地;再饮清我神, 忽如飞 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 何须苦心破烦闷 。 ”是茶事心 境的渲染, 是茶事感受而来的非凡意境, “茶道”两字 在最后一句“孰知茶道全尔真, 惟有丹丘得如此”中 推出 。 通读该诗篇, 感受最深的是茶事的意境:先从 一饮之前的茶事情景铺开, 尔后逐渐深入, 直至妙不 可言, 才有“道”与”茶道”, 意境高远, 也真可谓“道可 道, 非常道” 。 皎然的另一首诗怍(《饮茶歌送郑容》) “丹五羽人轻玉石, 采茶饮之生羽翼……霜天半夜芳 草折, 烂漫缃花啜又生 。 赏君此茶祛我疾, 使人胸中 荡忧栗 。 日上香炉情未毕, 醉踏虎云溪, 高歌送君 出 。 ”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并把茶的蕴意与友情连在 一起, 诗的意境也让人联想到皎然与茶圣陆羽的关 系(可有相关的茶诗为证) 。 陆羽与皎然是忘年交, 皎 然所提茶道, 自然受陆羽的影响 。 陆羽也正是在湖 州与皎然结识, 进一步积累学识, 并终成博学之士, 并完成《茶经》的最后定稿(颜真卿也受影响, 并著有 “流华净肌骨, 疏瀹涤心源”的诗句) 。
蕴含深厚民族思想和精华的茶文化, 由历史沉 积而来, 也与茶的意境相伴随, 给人以潜移默化的积 极作用和影响 。 具体地说, 是人们在经过茶事、茶文 化思想内涵的感受和体验后, 受那由茶所带来的美 妙意境等影响而对人产生作用 。 深入茶事之奇妙境 界、体验茶的精神(如“精行俭德”般的内涵).并把它 与人的精神追求相结合, 这是茶之道的精髓 。 我们把 这种影响, 以虚幻的方式来表示, 可称之为与茶相关 的意境, 是茶道的基础或重要内容;皎然所提茶道的 影响, 也与其中的意境深远分不开 。
2 茶的意境是茶道的构架, 为不同时代茶事的共性
自皎然提出“茶道”以来, 已历经·—千多年 。 当 今的茶文化专家设想从当代的实践出发、以不同的 角度对历史上以高深著称茶道作”见仁见智”的认 识, 有简有详, 认识深刻;但茶文化初识者较难把握 (客观上还受日本茶道的不同实践与理沦的影响), 甚至有“茶道”一词内涵, 不说还行 。 越说反而越模糊 的反映, 这主要与茶事实践的程度与范围、研究者的 出发点、及价值取向有异所致, 初学者难以觉察、认 识和把握, 也就不足为奇 。 一般说来, 茶道是人们受 茶事感受并进入较深意境而生发, 茶道与茶的意境 密切相伴 。 相似的茶事, 会因为个人(修养、兴趣和事 件背景等)的差异, 产生不同程度的体验和感受, 即 在茶的意境上有相似的认同感;如此, 茶事常常可有 主题, 引导人们参与其中 。 当然, 要想从茶中得到深 刻的感悟和意界, 还要求对茶与传统文化、乃至个人 的修养有较高的要求, 皎然所提出的茶道正是如此, 也有人喻此为“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的情景, 而欧阳修提出的“真善幻”亦属此意 。 人们对 广泛推崇的“精行俭德”(茶道精神)的领会.尽管因 人而异(如在程度上), 但仍是由茶事所承载可意会 而难于言传的意境之体验后, 由茶而感发认识的进 步与修养的提高等 。 在当代, 有人以杜甫的诗句“随 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来比喻茶事的美妙意境、以 及人文“观照”, 也是通及茶道后的感应 。 与茶道精神相关的意境, 自然不会偏离茶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