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浦生谈青花瓷器鉴别要点

    采访手记:此次采访张浦生先生源于瓷缘 。 笔者利用2003年11月份参加中国古陶瓷年会的间隙采访了张先生,当时张老因为腿伤,还半躺在床上,但是访谈中他灼灼有神的目光、蓬勃生机的状态又会让身旁的人忘却他还处在疗养的阶段 。 其实,每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面对渴求知识的人,那种毫无保留传达自己多年研究心得的治学态度都让人肃然起敬,(如同笔者曾采访过的李辉柄、周南泉、叶佩兰、周晓陆、冯小琦、陈润民、贾麦明、周世荣……都是如此 。 )笔者衷心地希望这种交流方式能够持续下去,从而将更多有用的知识传递给广大读者 。
    采访时间:2003年11月17日晚
    采访地点:长沙湖南宾馆
    马继东:张老师,感谢您在身体尚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接受我刊的专访 。 可以说您是一个爱瓷如命的人,能谈谈您跟瓷器是如何结下不解之缘的吗?
    张浦生:1957年我从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以后进入南京博物馆工作,当时“目不识瓷”的我被安排做瓷器保管员,南京故宫曾经作为明初洪武时期的故宫,有其厚重的历史根基,藏有20多万件瓷器,我幸运地跟数量众多的瓷器标本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 当然,每个人的研究学习方向都有一个重点方向,我主要是研究青花 。 我的恩师王志敏是西南联大数学系毕业的,受其岳父(古玩鉴赏家)影响,他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陶瓷,也就是把文科当作理科来学,注重实践,利用空余时间到野外去采集标本 。 恩师的研究方法对我的影响很大 。 我想,任何有关瓷器的鉴定,都应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 。
    马继东:您能用几句话总结一下整个青花瓷器的历史发展脉络吗?
    张浦生:大致可以这么说,青花开始于唐代,成熟于元代,繁荣于明代,盛衰于清代 。
    马继东:很精辟的总结 。 只是不知道为何单单缺了宋代的青花,难道青花瓷的发展历史中曾经存在过真正的空白期?
    张浦生:其实唐青花和元代青花之间严格的说并不存在一个延续的关系,元青花受磁州窑和吉州窑的影响要更大一些 。
    马继东:在您的眼中,鉴别青花瓷器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
    张浦生:我总结了六字口诀,“一看青,二看画”,对于官窑器来说青料是最重要的判断依据,而对于民窑青花来说,则是侧重于“画”,因为绘画具有很强的时代精神 。 至于造型、工艺等特征的判断在我看来则要放到其次的地位
    马继东:如果仿制品在绘画上下苦功夫,岂不是令鉴别增加难度?
    张浦生:一般来说,仿的画用笔拘谨,不够自然,形似神不似,具体可以分为三个档次,档次最低的是形神均不似绘画;第二个档次是有形无神;最高一个档次则是神形兼备 。
    马继东:对于最高档次的仿制品,我们如何从绘画上去鉴别真假?
    张浦生:我们需要结合比较学和排列法去分析辨别真伪 。 先从主体纹饰去排除,再排边饰,最后从纹饰的来源去判断 。 关于纹饰来源的追溯,比如最早的彩绘瓷诞生于公元4世纪的六朝初期(孙吴时期),但其纹饰却源于汉代的漆器、丝绸、铜器等器物 。
    马继东:从青料上来讲,历史上一共有几朝的官窑器采用了进口钴料?
    张浦生:一共有四个朝代采用了进口料 。 分别是唐青花、元青花、明永乐青花和宣德青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