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是一条"因茶而盛,为马而生"的古道,采访人员日前专访茶马古道研究专家、云南大学文化人类学专家木霁弘教授时,他为采访人员讲述了"茶马古道"的由来 。
这条古道如同西南大地上的一条褶皱,当人们将它抚平的时候,才会发现那里有着人类上千年的文化记录
千百年来,青藏高原和内地之间纵横着一条汉藏经贸的古老通道,它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地势最高最险的文明传播古道,是完全用人和马的脚力踩出的道路 。 在这条神秘的道路上,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历史和动人的马帮故事 。 这条古道曾经静默着,到了唐代,随着吐蕃王朝的崛起,藏族和南亚、西亚的人开始大量饮茶,大西南的茶叶从这条古道走向青藏高原、印度乃至更远的西亚、东非 。
茶马古道在云南大地上不断延伸,是在茶成为云南主要的输出商品之后,在这条古道出口的商品中,无论是数量或地位,没有哪一样能与茶叶媲美 。 当年以云南著名古六大茶山为始发地的运茶古道有十八条之多 。 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些以六大茶山为中心的古道,源源不断地将茶输送到四面八方,滋润着无数的苍生 。
茶马古道穿越了世界上最独特的高山峡谷地貌 。 这里道路纵横交错,驿道阡陌交通,数千年来,马帮们沿着这条崎岖坎坷的古道,伴着声声马蹄叮当,将茶叶从原产地一路北行,源源不断地为藏区驮去茶叶、盐巴、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再从藏区换回马匹、牛羊和皮毛 。 在这条后来被称为"茶马古道"的汉藏古道上,千年马锅头们赶着马匹静静的走着,却从来不知道脚下这条静默着、前延着的道路叫什么名字 。
木霁弘:"我有一种潜意识的感觉,古道、铁索、马帮总该意味着点什么……"
运茶古道将伸向何处,各种野史书籍中只有粗略的记载,详细路线应该有人去踏访 。 1987年8月木霁弘、徐涌涛和李林一行三人到滇西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今香格里拉县)调研,期间细访当地人家,得知有一条通往西藏的古道 。 "一位在抗日战争时期到过印度的马锅头领我们到几里地外的山间去看一看马帮走过的石路,磨砺的圆滑的青石路上,数十个寸许的马蹄印深嵌其中,让我们产生了无限的感慨 。 "木霁弘说,"接着我们又看到另一个历史的景致,在塔城巨大的山崖上有几个孔洞,这是唐代时穿铁索修桥留下的孔,想见一千多年前唐王朝与南诏联军和吐蕃大军为争夺此桥进行了无数的生死之战,于是我有一种潜意识的感觉,古道、铁索、马帮总该意味着点什么?"
"后来在中甸,听当地的文化老人讲到藏族有一种很古老的习俗--茶会,他说藏族把茶认为是血、是肉、是生命,从某种角度看,茶是人与人、人与神共通的物品,我们开始悟到,把马、古道、茶归结一体,这不就是"茶马古道"了吗?"木霁弘说,他看见了"茶马古道"在中甸的一部分,他们开始做"茶马古道"的梦了 。
三年后的1990年7月,木霁弘、陈保亚、徐涌涛、王晓松、李林和李旭六名文化人类学学者带着猎狗嘎丢,开始与马帮青年杜机赶着和他经历了风风雨雨的7匹骡马,一起行走在"茶马古道"上,他们用了100多天,从云南迪庆州的德钦县到西藏昌都接着又转向四川康定进而折回中甸,步行考察了位于滇川藏三角地带的"茶马古道",行程共计2700多公里,沿途经过了雪山峡谷、激流险滩、人迹罕至的荒原草地、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这次步行考察后,他们完成了"茶马古道"的命名 。
从学者关注到大众认可
1988年,木霁弘为中甸县志办的《中甸汉文历史资料汇编》作序时,首次提出了"茶马之道"的名称;6位学者1991年所写的《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中正式提出"茶马古道"这个称谓 。 此后的10多年中,茶马古道的研究多限于学者之中,而且"茶马古道"的研究还有许多欠缺,与逾百年的"丝绸之路"研究相比,学者的研究只是解决了一个"空白"的问题,这条千年前发挥重要作用的古道还没有真正为广大的受众所接受 。
推荐阅读
- 茶马古道:曾经消失的历史
- 大理茶马古道
- 茶与养生
- 绿萝的生长过程日记
- 狗狗拿你当盆友,才会容许碰它这五个东西,大伙儿记牢了没有?
- 京西古道之茶马古道
- 云南大理的茶马古道
- 陕西茶马古道
- 茶马古道见证民族团结进步
- 茶马古道沉淀的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