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的城市经济( 三 )


萧县是著名的书画艺术之乡 , 而萧县剪纸 , 堪称水墨丹青的姐妹艺术 , 历史悠久 , 蕴涵丰富 , 既满足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 表达了心中的理想、愿望 , 又美化了生活、环境 , 增添了祥和、喜庆、欢乐的气氛 , 充分体现了剪纸自身价值 。剪纸艺术是祖辈们遗存下来的精美而厚重的民间艺术 , 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神奇的工艺创作正吸引着更多人的欣赏目光 。
石刻艺术
萧县石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雕刻艺术 。始于汉代的画像石 , 至今已有二千多年 , 可谓源远流长 。石刻取材于该县山中的青石 , 青石蕴藏丰富 , 质地细密 , 坚硬耐风化 , 宜于雕镂艺术品 。
萧县出土160余块汉墓石版浮雕 , 内容涉及诸多上古神话传说和史迹 。萧县汉画像石不仅是绘画和雕刻两门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 还是汉代民间艺术的综合体现 。萧县汉石刻壁画的大量出土 , 丰富和充实了中国古代石雕艺术和壁画艺术的宝库 。它虽经两千年左右的风化侵蚀 , 却使我们看到了已消失的汉代生活场景和文化艺术陈迹 , 再现了汉代的历史画卷 。为我们了解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间习俗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 是十分难得的历史资料 。其艺术成就堪与世界艺术名作媲美 , 在中国和世界艺术领域中占居重要的地位 。明、清时萧县是著名的曲艺、戏曲之乡 , 渔鼓、坠子、大鼓、琴书和梆子、拉魂腔、花鼓戏等曲艺、戏曲活动频繁 。现代有萧县坠子、花腔渔鼓、萧县梆子戏、淮北花鼓戏等本土戏曲 。
萧县坠子
萧县艺人在演唱河南东路坠子的基础上 , 大量汲取了当地其他曲种和徐州梆子的音乐唱腔 , 逐步形成了“说、唱、噱、做”具有自己风格、特色的萧县坠子 。萧县坠子戏为板腔体 , 板式、曲调包括新创的主要有:平板、寒板、慢板、慢板连、快板、正十字、倒十字、三字锦、五字嘣等 , 典调优美 , 长于抒情和叙事 。伴奏乐器为简板、坠胡 。唱词多为七字句 , 也有十字句 。
花腔渔鼓
花腔渔鼓又称渔鼓道情、梆梆筒子 , 是一种安徽省的汉族戏曲剧种 。敲打渔鼓配上说唱 , 就成了渔鼓道情这种演艺形式 。渔鼓从清末开始盛行 , 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其形式是用三尺三寸长的竹筒 , 蒙上猪护心皮 , 配上木筒板拍打发出响音说唱 。一人边演唱边伴奏 , 右手拍击渔鼓 , 左手敲击竹板作为伴奏 。流行于中国民间社会 , 作为一种宣扬道家思想的汉族说唱艺术 , 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教化方式和传播道教教义思想的通俗说唱 。花腔渔鼓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
萧县梆子戏
萧县梆子戏的唱腔融于河南和山东梆子之间的腔调 , 属板腔体 , 曲调丰富 , 结构严谨 , 能够细致地表达各种感情 , 唱腔板式有载版、非板、慢板、流水板、二八板 , 二八板又分为二八、慢二八 , 紧打慢唱 , 生动地表现人物唱腔 。梆子戏在县城各乡镇流行 , 群众非常喜爱 , 极大丰富了全县人们的精神生活 。
花鼓戏
淮北花鼓戏是安徽省极具民间特殊演唱风格的汉族稀有戏曲剧种之一 。淮北花鼓戏的唱腔哀婉缠绵 , 低徊流转 。尤其“寒调” , 唱来如泣如诉 , 如哀如叹 , 别具一格 , 极富个性 。民间向有“花鼓戏难学、难唱、又难听 , 听过三天 , 迷上就不轻”之说 。乐多哀音 , 行腔幽婉低徊 。可谓原汁原味民间俚俗戏曲音乐的活化石 。出生于萧县农村的周钦全是淮北花鼓戏的传承人 , 2008年时 , 淮北花鼓戏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主词条:萧县方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