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鸠,蒙鸠与射干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蒙鸠,蒙鸠与射干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蒙鸠与射干”的故事:南方有鸟焉蒙鸠,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

蒙鸠,蒙鸠与射干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文章插图
“这说的是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编织做窝,系在嫩芦苇上,风一吹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 。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 。而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 。”
蒙鸠,蒙鸠与射干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文章插图
“这个寓言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有坚实的基础 。
蒙鸠与射干”的故事: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
“这说的是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编织做窝,系在嫩芦苇上,风一吹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 。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 。而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 。”
“这个寓言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有坚实的基础
诗经中句尾的感叹词作用
呜呼,矣,哉,焉语气词一、语气词的分类: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3 )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已耳焉与邪夫兮”等 。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陈述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疑问语气词有“乎与邪”(3 )感叹语气词有“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 。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 。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 。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2 、“矣”:主要用于叙述句尾,同时也常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复句的后分句、描写句、疑问句),表示把已经或者将会出现的新情况告诉人们的陈述语气,是动态的 。相当于“了” 。3 、“已”同“矣”的作用相近,原是动词,表示停止、限止语气,表示事实止于这种情况,有往小里说的意思 。一般可译为“了”或“啦” 。4 、“耳”:是“而已”的合音 。一般用在叙述句尾,动词性减弱,可译为“罢了” 。5 、“焉”是一个有指代作用的语气词,用于叙述句和描写句尾,表提示性的陈述语气 。(1 )一般用在不及物动词或动宾词组后面,既表示“于(介词)是(此)”的意思,又表示提示性的煞尾语气 。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2 )用在形容词谓语后面,隐含“于是”而指代比较对象 。如“晋国,天下莫强焉 。”(3 )用在及物动词后,相当于代词宾语“之”,指代作用更明显一些 。如“非曰能之,愿学焉 。”(4 )如果“焉”所指代的对象、时间、处所,在本句中的前一部分已经出现了,那么“焉”就不兼指代作用,而虚化为纯粹的句尾语气词了 。如“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 。” 6 、“乎”:是使用频率最高的疑问语气词 。(1 )用在是非问句尾,(是非问是把事情的正面说出来,然后希望对方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译为“吗” 。(2 )用在选择问句尾,(选择问是列举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用疑问形式提出来,要求对方从中选择一种作出回答 。)译为“呢” 。(3 )用在特指问句尾,(特指问是用疑问代词提出所问内容,要求对方就疑问代词所指来回答 。)可译为“呢” 。(4 )用在反问句尾,(反问句是无疑而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意思,一般不需要回答 。)可译为“吗”或“呢” 。(5 )“得无……乎”“无乃……乎”可译为“该不会……吧”“只怕……吧” 。“乎”仍是疑问语气 。(6 )用于祈使句尾 。仍是疑问语气词,只是句中的祈请或感叹语调是主要的,“乎”的疑问语气相应减弱了,带有疑虑未定的色彩 。7 、“与(欤)、邪(耶)”:(1 )疑问语气没有“乎”那样强烈纯粹,它们也可用在各种类型的疑问句尾,可译为“呢”“吗”“吧” 。(2 )同“其”“得无”“无乃”等词语配合,表示委婉的疑问语气 。8 、“哉”:(1 )用在感叹句尾是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的,可译为“啊” 。(2 )用于反问句尾更为常见,依然是表示感叹语气 。译为“啊” 。9 、“夫”:用在感叹句尾表示的感叹语气偏于惋惜悲伤的情绪,仍译为“啊” 。10、“兮”:一般用于韵文的感叹句尾,可译为“啊”“呀” 。11、句尾语气词的连用:语气的重心一般都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面 。三、句首语气词1 、“夫”是从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1 )用在句首表示提出话题、引进议论或引出常理以转入正论的语气,不译 。又称发语词 。(2 )与“且、故、若、今”等组成固定词组,用在句首表示进层、假设、结果等问题的议论语气 。2 、“盖”:(1 )作句首语气词时用于发议论 。不译 。(2 )用在句中主语后谓语前,表示猜测或解释性的语气,意思为“大概”“可能是”,我们处理为语气副词 。3 、“唯(惟、维)”(1 )用在句首,有两种作用:一种是表示提示性的语气 。这种用法多见于《诗经》《尚书》 。加一种作用是表示期望的语气,一般写作“唯” 。(2 )用在句中,表示限制范围、帮助判断、解释原由,有修饰谓语作用,译为“只(是)、就是”等,我们处理作语气副词 。四、句中语气词1 、“也”用在句中表示提顿语气,有提砂下文舒缓节奏的作用 。有时用在并列的词组后面,表示顿宕语气 。2 、“与”用在句中,表示顿宕舒缓语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