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技术要点 食用菌栽培技术( 二 )


(3)拌料:做到“三均匀”,即原料与辅料混合均匀,干湿搅拌均匀,酸碱度均匀 。
2、装袋
培养料配制完成后,应及时装袋,拌料之后至装袋开始的时间间隔不超过4小时,要做到当天拌料,当天装袋灭菌,不能堆积过夜 。栽培筒袋一般采用折宽15厘米×长55厘米×厚0.005厘米的聚乙烯筒袋,装袋前将筒袋的一头扎紧,并用火烫使之凝固密封,每袋装干料0.8~0.9千克,加水后湿料为1.8~2.0千克 。袋口要清理干净并扎紧 。
3、灭菌
灭菌可用高压灭菌和常压灭菌两种方式 。高压蒸气灭菌应在锅内蒸气压力达0.15Mpa、料温126℃下,保持1.5~2小时;常压蒸气灭菌则应在料温达到98~100℃温度下保持10~12小时 。
4、 冷却
采用自然散热冷却,不要进行通风,以减少料棒外的杂菌孢子附着和进入料棒 。冷却24~48小时后,料温降到30℃以下,用手摸无热感时即可接种 。
5、接种
接种是菌棒制作中最为关键的一环 。在整个接种过程都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做到严和快,以减少杂菌污染 。接种目前一般在接种箱、接种室或帐式塑料棚中完成,主要包括消毒、打穴接种和封口三大过程 。
6、培菌管理
接种后的菌棒要移至适温、通风、避光的培养场所进行培菌管理 。培菌管理主要是根据菌丝生长和菌棒内的变化情况,做好刺孔通气、控温、翻堆及发菌检查、通风降温等工作 。
7、转色
转色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是刺孔通气,翻堆以及给予适当的光照 。通过刺孔通气,增加袋内的氧气量,以促进气生菌丝的生长;通过翻堆,调整菌棒的堆叠方式,以促进均匀转色,同时还需根据转色的进度及气温的变化情况调节光照 。有些菌棒的局部因受压迫和未见光而不转色或者菌棒袋内壁与培养料紧贴而不能转色,这时就需要通过翻堆或采取搓、拉塑料袋的方法,使袋壁与培养料脱离,从而促使转色 。
8、越夏管理
从6月份开始至10月份出菇之前的这一段时间称为越夏期,通风降温、防止烂筒是越夏管理的主要工作 。为确保菇木安全越夏,必须选择好越夏场所,并采取必要的降温、通风措施 。室外菇棚是最为理想的越夏场所,因为菇棚通风性很好,光线均匀,气温低而温差大,并且一般排灌比较方便,便于高温期降温,同时,菇棚内一般空气湿度较高,菇场可常受雨淋,菌棒不易失水,有利于菌丝保持较高的活力,菌棒发生烂筒的现象要比在室内培养房间越夏的减轻很多,而且菌棒转色全面,脱袋出菇后更易于管理 。如果在室内越夏,菌棒要求在出菇前的一个月挑入菇棚 。
菌棒移至室外菇棚越夏的时间以5~6月份为宜,菇木经最后一次刺孔通气后一周左右即可进棚 。菌棒进棚前,要全面加厚菇棚顶部及四周的遮荫物,确保无直射阳光进棚 。并对整个菇棚环境要进行一次全面清扫,做好消毒灭菌杀虫工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