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仲景与《伤寒论》 张仲景伤寒论( 五 )


但是,只要将《金匮要略》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脉经》卷七、八、九和西汉经方十一家的目录比较一下就知道:
1、翰林学士王洙于蠢简中所见到的《金匮玉函要略方》,明显是有人将王叔和《脉经》卷七、八、九又独立成书了;《金匮要略》只是将《金匮玉函要略方》中、下两卷的章节稍作调整后,前面附上了从《难经》、《伤寒论》、《千金》、《外台》等中医学古医籍中摘录的文章片段,组成了“脏腑经络先后病第一”;另外,还从《千金》《外台》上选择了一些类似的经验方证,附于部分篇章之末 。
2、《脉经》卷八、九汇集的是魏以前,包括西汉经方家十一家中治疗杂病与妇人、小儿病的经验方证,以及医经家的一些相关的理论 。其实,王叔和在《脉经·序》中讲得很清楚:“今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决,合为十卷 。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该备” 。
因此,《金匮要略》根本不是张仲景的个人著作,而宋本《伤寒论》也远非张仲景的“论广《汤液》”了,林忆辈在“《伤寒卒病论》集”中所谓的“《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与《金匮要略·序》中所谓的“《伤寒卒病论》十六卷”,纯粹都是无稽之谈!

在中医界公认的现存最早的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病有远近,证有中外”;但这是唐·王冰补入的内容,所以其写作的具体时间尚不能确定 。在宋本《伤寒论》中,虽然各篇的题目均为《辨XX病脉证并治》,但据高继冲本与孙思邈本《伤寒论》,再参考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序》与陶弘景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可以确定:这是林亿、孙奇辈所为 。在《伤寒论》的条文中,虽然也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但据《伤寒论》的条文与王叔和《脉经·序》中的“仲景明审,亦候形证”可知:张仲景在诊疗疾病时,注重的是“形证”,并非“脉证”;另外,在《脉经·序》还有“声色证候”说 。在托名华佗的《中藏经·论五脏六腑寒热虚实死生顺逆之法》中,有“形证脉气”一说;在唐·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中,有“证候”一说;在宋·陈无择的《三因极病证方论》中,有“五科者,脉、病、证、治及其所因”;元·朱丹溪的门人在总结其临床经验时,将汇编而成书籍直接命名为《脉因证治》 。直到明清时,明·周之干在《慎斋遗书》中,才提出了“辨证施治”;清·徐大椿的在《伤寒类方》中,也提出了“见症施治”;清·章虚谷在《医门棒喝·论景岳全书》中,才提出了“辨证论治”;但同时还有“辨别论治”、“辨证论方”、“论证立法”等,而且“辨证论治”在书中也仅出现了一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