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亲自审问曾静结局 乾隆大帝乾隆为什么杀曾静

曾静案,不是一起简单的刑事案件,而是一起事关满清国本的政治事件 。
入主中原的胡人政权,总共三个选项:一个是立即汉化,放弃草原本位,比如金朝;一个是拒绝汉化,坚持自身传统,比如元朝;一个是混一胡汉,建立多元政体,比如清朝 。

雍正亲自审问曾静结局 乾隆大帝乾隆为什么杀曾静

文章插图
第一种,看似是一项改造灵魂的工程,而实际却简单高效 。王朝共识能够立即形成,统治合法性也能立即建立 。而第二种和第三种,却非常困难 。因为王朝统治者必须同时容纳和处理两种思想共识,即中原和草原 。
生活方式不一样、文化传统不一样,思想共识也就不可能一样 。这就是中原与草原的矛盾 。这种矛盾是全方位、立体性的 。隔着一道长城,在不打仗的情况下,你过你的、我过我的,还算风平浪静 。而一旦突破长城这个物理隔离,那就一定要在思想上掀起腥风血雨 。
融合,当然好 。但融合需要通约,也就是求同存异 。但是,这个同,你怎么求?即便求得了公约数,但怎么保证两边儿都认账 。
既然通约求不到,那就寻求超越 。在中原和草原之上,去寻求一种共识上、精神上的超越性 。对于蒙古人,满清人可以用宗教这个超级变量实现超越 。而汉人的政治传统却早已绝天地通了 。到这个时候,满清人还拿什么超越?简单说,宗教在中原,不好使 。
所以,这就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接下来,一定是意识形态的斗争 。曾静案,就是这种斗争的产物 。
思而不学则极端
曾静是湖南山村的一个私塾教师,文化程度并不高 。他一辈子也没离开过这个地方 。但满脑子却全是儒家说教 。曾静当然也想博闻广学,但守在这么个偏僻之地,他又能跟谁学、学什么?所以,学而不思则罔,跟他没关系;而思而不学则怠,则必然是曾静这种人 。
雍正亲自审问曾静结局 乾隆大帝乾隆为什么杀曾静

文章插图
一个人不去交流、不去收集客观信息,而是坐在家里一厢情愿地脑补,那一定会脑补出一些什么东西 。然后,他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修炼出了什么盖世绝学;再后,就是越想道理越正确、越想画面越鲜活、越想信念越坚定 。这就是思而不学则极端 。守着几本儒家经典反复读,肯定读不成圣人,而是越读越极端 。
邓宁克鲁格效应的鬼谷子
1725年,曾静打算迁居四川 。在去四川的路上,他听说了一句“五星连珠、日月合璧”,于是认为盛世即将到来 。盛世到来,在哪都能过上好日子 。所以,到底是在湖南还是在四川,也就没啥区别了 。然后,还没走出湖南,他就回家等待盛世了 。
然而,盛世并没有等来,而是等来了灾荒和瘟疫 。接着,曾静就认为这是“天心不顺” 。老天为什么心不顺了?肯定是皇帝和朝廷干了不是人的事,所以这时候就该替天行道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曾静认为自己应该出山,去替天行道、拯救苍生 。
曾静不仅是这么想的,而且也是这么干的 。他要干什么?当然是造反,推翻满清人的统治 。孤陋寡闻的极端形式,就是邓宁克鲁格效应 。荒郊野岭出不来鬼谷子,但肯定会出自认为是鬼谷子的人 。
匪夷所思的奇葩操作
要造反,你得有兵、有将、有民心 。民心是有的,因为“天心不顺” 。这时候只要举起天行道的大旗,老百姓一定会赢粮景从 。但是,兵和将从哪来呢?
1728年,川陕总督、宁远大将军岳钟琪,被人拦轿上书 。上书的人是曾静的学生,叫张熙 。
雍正亲自审问曾静结局 乾隆大帝乾隆为什么杀曾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