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师傅|为冬奥服务的村民们 头一回种起了意大利香菜( 三 )


在基地的大棚里,供应冬奥运动员餐桌的食材远不止莳萝这一种,在目前确认的品种中,有的蔬菜,池师傅这辈子也没种过,例如香茅、欧当归、辣根、车窝草,所以池师傅如今只要有空儿,就会到这几种蔬菜大棚里转悠,观察的时间也会久一点儿。
在紫苏种植大棚里,采访人员又碰到了基地的农业技术顾问文师傅。“紫苏和罗勒喜欢长日照,温度高才能正常生长,但北京冬天的气候显然是不符合这个条件的。”在文师傅看来,相比需要靠人工完成锄草的莳萝,紫苏和罗勒才是此次基地冬奥蔬菜保供中最具挑战性的两个品种。“北京的夜晚气温很低,不利于两种蔬菜的生长。尤其对于罗勒来说,日照短就只开花不生长,所以必须保证充足的日照。”考虑到这两种蔬菜都喜欢长日照的特性,基地专门在大棚里增设了补光设备,通过持续增加光照、加温等措施来弥补北京气候的短板。
文师傅说,为确保蔬菜供应充足,基地会根据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及相关测试赛的举办时间,合理安排各蔬菜品种的种植茬口、种植面积,并通过餐饮服务商提供的预计到会人数,根据菜单定量,要求生产基地各蔬菜品种产量保证在餐饮服务商需求的两倍以上。
冬奥餐桌“过五关斩六将”的蔬菜和肉
在基地大棚不远处,一个加工车间里,工作人员穿着工作服,佩戴着口罩、帽子、手套,“全副武装”在完全封闭的操作间里进行作业。流水线上,一颗颗圆生菜经过摘、切、洗、消毒、二次漂洗、脱水、挑选、包装、装箱等环节,才能最终被运往指定的仓库。冬奥期间,三大冬奥村所需的蔬菜食材,将在这里完成加工,再按需配送。

池师傅|为冬奥服务的村民们 头一回种起了意大利香菜
文章插图
12月13日,蔬菜基地的加工车间流水线上,工人正在作业。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巍 摄
“企业库管、品控、政府监管者每人一把锁一把钥匙,只有三人同时在场时,才能够打开蔬菜存储库房,确保存储安全。保供产品由专车专人配送并安装视频监控和GPS定位,在每次运输任务前进行全面消毒,定期开展人员车辆环境核酸检测,保证运输安全。车间里安装360度无死角视频监控系统,对所有基地种植、加工、贮藏、运输等关键生产环节进行实时监控。所有涉及蔬菜供应的人员在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遵守防疫规定。”基地安全生产负责人介绍。为北京冬奥提供的所有蔬菜,所有检测记录、留样、报告都要留到供应结束后三个月,做到每一个品种的蔬菜可追溯,确保产品安全。
蔬菜从基地里长出来需要“过五关斩六将”才能端上冬奥的餐桌,肉类自然也是一样的。荣宝成是土生土长的顺义人,平时在顺义南法信镇的生产加工企业上班。这次冬奥餐桌的上肉类食材供应,他就参与其中。“肉片是0.3厘米厚,肉丝是0.5厘米厚,长度一般在10厘米左右。”荣宝成的脑海里有一个账本,记录着每一笔订单客户的需求。切割、装箱、称重……饲料喂养、屠宰、加工等全产业链条都有着严格的作业标准,保证冬奥餐桌上食材的绝对安全和健康。
冬奥结束后 她想去城区发展
“这两天北京气温比较低,得注意监控大棚控温。”12月24日,北京气温骤降,池师傅、文师傅比往常早了半小时到达基地。2022年北京冬奥的脚步越发近了,让大棚里的蔬菜健康茁壮成长是他们当前最迫切的愿望。

池师傅|为冬奥服务的村民们 头一回种起了意大利香菜
文章插图
工作人员向采访人员展示,大棚里的温湿度都要严格管控。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巍 摄
而在城北的冬奥小镇里, 孙秀平悄悄筹划着未来。12月24日,秀平小店里的账单里,又新添了一天的流水。“这个月姐儿几个的工资、房租等应该都够了,房贷应该也能按时还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