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人员 戴竺芯 杨涛
2021年,三星堆祭祀区考古项目无疑是考古界的顶流,每一次成果的发布,都占据了热搜榜半壁江山 。34岁的冉宏林,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这一年,他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几个数据可以证实:一年里,除了统筹三星堆祭祀区遗址考古发掘进度,他还参加了大大小小80余场公众考古活动,对外解读三星堆;一年大部分时间待在三星堆,原来每半个月回家一次的他,现在只能请妻子抽空去工地探望 。
如果说三星堆祭祀区考古项目是一套复杂的电路体系,冉宏林就是那套体系里的中转站,上传下达,所有的电流都需要流向他,再由他向不同环节输出 。
一年过去,新坑的发现、精美文物的不断出土,让他感到兴奋和喜悦 。另一方面,发掘后如何去系统整理?后续资料怎么消化?他同样为此感到焦虑 。热闹喧嚣之后,一切归于沉寂,那才是更多的考古工作的日常 。
两年前发现新坑 新成果一经发布引爆全网
一切的发生,要从2019年12月2日说起 。
在冉宏林当天的考古工作日记中,他写道:下午2点13分,在第3层偏东南方发现第一件铜器,经过陈德安前站长确认,应该是一件铜尊,只不过目前刚露头,还未完全清理出来,如此一来,该坑为“祭祀坑”无疑 。
考古队员在撰写工作日记时,需要客观记录 。这段看似平静的文字背后,冉宏林早已兴奋不已 。经过大约一年多的试掘和准备工作后,2021年3月20日,三星堆正式对外发布新成果,一时引爆全网,变身“顶流” 。
在冉宏林看来,三星堆“出圈”并不是意外 。当那条露出青铜器边角的探沟出现时,如今的一切几乎都可以算在意料之中 。“1986年两个坑的发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新发现的坑,也毫无疑问将再次让公众目光聚焦 。”冉宏林说,这也是在新坑崭露头角后,着手筹备一年多才对外发布的原因 。
三星堆火了之后 高兴的同时也有焦虑
自今年3月三星堆首次“拆盲盒”后,大半年来,大量精美文物不断上新,社会关注度一再攀升,这让冉宏林感到十分高兴 。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焦虑情绪:出土了数量如此巨大的精美文物,发掘结束后如何去系统整理?保护修复工作怎么做?后续资料怎么消化?文物在博物馆怎么展陈更好?怎样让公众更好地理解三星堆?一连串的问题向他袭来 。
“如果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做不好这些工作,对于社会、对于学者、对于公众来说,都是无法交代的 。”冉宏林说,考古工作者必须要负责,不仅要对历史负责,更要对未来负责 。
这些问题常常在他脑海里盘旋 。作为执行领队,尽管事务缠身,冉宏林仍然坚持每天都尽量在现场了解发掘情况,了解整体进度和主要收获 。事实上,早在发掘之初,考古队员已经进行了一整套发掘方案的设计 。比如,针对文物修复,有关单位已经在三星堆博物馆内设立了文物修复中心,在修复的同时,面向公众开放 。这些基础的工作正一步一步有序进行 。同时,在考古工作持续进行中,考古队员也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调整计划和方案 。
田野考古无止境 需要时间来还原历史真相
其实,三星堆的考古工作远不止媒体关注到的这些 。2013年7月,冉宏林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硕士毕业,选择回到了西南家乡 。在他所学的夏商周考古专业领域,三星堆无疑是最重要的考古项目之一 。
“那时候觉得1、2号坑出土的文物好多都是残件,我相信一定还有没有找到的残缺部分,肯定还有新的坑 。”2013年7月17日,冉宏林来到三星堆考古工作站(原三星堆工作站),开始他的三星堆考古之旅 。
推荐阅读
- 咖啡|前滩太古里,TA们透过唇语“听见咖啡”
- 牛肉|百县千碗丨数九寒冬,到哪儿吃“暖”?
- 青菜|东北女子在西安生活6年,囤200斤白菜腌酸菜,成疫情“最富的人”
- 鸡蛋|冬补三九,宁可不吃肉,也要常吃10种“根菜”,抵御寒冷安稳过冬
- 蒸鱼|料酒不是“万能去腥调味料”,记住“3买4不用”,搞错了适得其反
- 抖音怎么送灯笼给抖音好友(如何送灯笼给抖音好友)
- 土豆|东北人爱吃的6道“硬菜”,不放一点儿肉,却比肉还受欢迎!
- 龙虾|普洱茶界独一无二的“勐海味”,究竟是什么味?带着点海腥味吗?
- 勐海|普洱茶界独一无二的“勐海味”,究竟是什么味?带着点海腥味吗?
- 饺子|元旦假期到,精选“6款水饺”,好吃好做又实惠,吃完顺利一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