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冬将至,无论是集中供暖还是空调制热,取暖成为大江南北人们的共识 。在没有现代暖气和空调的中国古代,古人是用什么方法来取暖,度过漫漫寒冬的呢?
4600年前就有“地暖”
人类的悲欢不一定相通,但冷热感知基本相同 。生活在距今28万年前的辽宁营口金牛山人经过长期摸索,就已经学会在火堆旁堆垒圆形的石头圈,用以保存热量取暖 。距今4600年前的仰韶文化姜寨遗址的先民们,则把金牛山人在山洞中点燃的火堆转移到屋内 。姜寨人会在房屋中心挖出一个小坑,四周垒上砖石,中间用以做饭、取暖,这就是最早的火塘 。
从凸出地面的火堆,到凹进地面的火塘,一凸一凹之间,是先民保存热量取暖的远古智慧的进化 。火塘烤热地面,使房间和人体逐渐暖和,可视之为最早的地暖原型,春秋时甚至有人用这种取暖方式向君王邀宠 。
据《春秋》,宋国有个叫柳的宦官深得宋平公宠爱,但太子很讨厌他 。公元前532年,平公薨逝,太子即位,是为元公,欲杀柳 。当时正值国丧,元公要披麻戴孝守灵长坐,按礼制不能穿狐皮大衣、坐熊皮暖席,冻得浑身发颤 。柳就用炭火将元公座下席位烤暖,等元公要入座时再撤去炭火,让元公暖暖地坐下 。元公大喜,等到国丧结束,对柳“又有宠” 。
早在魏晋时期,东北就已有用“火炕取暖”的记载 。清朝定都北京后,将白山黑水间的“火炕取暖”发展为紫禁城的“火地取暖” 。工匠在宫殿下面铺设地下火道,在殿外一人多深的坑洞(即灶口)烧炭,使热气通过火道传导到殿内地面,不但散热面积大,热量均匀,实现地暖的功能,而且没有烟灰和粉尘污染 。
康熙年间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对紫禁城的地暖赞不绝口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欧洲的炉子立在房间里,像小灶一样 。紫禁城的炉子在室内不占地方,热量通过火道传导到室内,这些火道完全铺设在地板的下面 。按照欧洲取暖的方法,在双足还冷时,头已很热了 。在北京双脚却总是舒适而暖和,适度的热量均匀地充满在房间的每个角落 。
秦王洗澡有壁炉
寒冷冬日,让人最难下决心之事莫过于洗澡 。但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咸阳宫殿中,秦王却不难下这个决心,洗澡可以随时安排 。这不是因为秦王意志力强大能战冷风斗寒气,而是建筑师们为他设计了大型取暖设施——壁炉 。
1974年,考古学家在秦都咸阳挖掘了战国时期的一号宫殿建筑遗址,这座宫殿除主体建筑外,还有卧室、过厅、浴室等 。正是在浴室里,考古学家发现了我国最早的壁炉 。
秦宫壁炉宽1.2米,纵深1.1米,高1.02米 。炉身用土坯砌造,炉膛为覆瓮型 。这种造型可以让热气在炉膛内充分回旋,也便于炉烟迅速排出 。炉口前有灰坑,炉左侧则有存放木炭的炭槽,这一设计可以有效延长木炭燃烧时间,使室内长时间保持较高温度,不至于秦王还没洗完澡,温度就降了下来 。否则君王一哆嗦,后果很严重 。
椒房殿是辣还是香
椒房殿并不顾名思义,是房间内装满辣椒,让人大快朵颐吃辣椒取暖;而是将花椒及其花瓣捣碎,研磨成粉末,掺在泥中作为涂料涂在屋内墙壁上 。花椒性温,用其涂墙,“取其温而芳也”(颜师古批注《汉书》之语),可以让室内不仅温暖如春,而且芳香四溢 。
古代皇后寝宫一般就叫椒房殿 。据《汉宫仪》,“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 。除此之外,皇后寝宫取名椒房殿,还玩了一把谐音梗,取花椒多籽(子)的美好寓意 。
用花椒涂墙取暖之法流传后世,西晋石崇曾“以椒为泥涂室”,与王恺斗富 。南朝庾信有《梦入堂内诗》云“雕梁旧刻杏,香壁本泥椒”,晚唐李商隐在《饮席戏赠同舍》中言“兰回旧蕊缘屏绿,椒缀新香和壁泥” 。
推荐阅读
- 哪些方式可以去除淋面中的小气泡(怎么去除淋面中的小气泡)
- 会不会我们的爱会被风吹向大海是什么歌(星辰大海完整歌词)
- 中国传统文化八大类(中国传统文化八大类详细介绍)
- 焖面|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必备5道硬菜,抗寒保暖,做法简单,赶紧收藏
- 中秋节前后水库钓鱼技巧(秋季在水库钓鱼的技巧)
- 牛奶|别管工资高低,多囤这3种美食,营养又解馋,家中老少皆可吃
- 完饭|戏骨李嘉明吃霸王餐被批,独自吃饭拒付45元餐费,飞奔逃离小饭馆
- 店率|悦诗风吟将在中国“大撤店”,撤店率或超80%
- 书中那些惊艳的句子励志(有哪些书有惊艳的句子)
- 议论文哲理句子摘抄(语文议论文中哲理好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