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闲田|“北燕南飞”让高原乡村冬闲田忙起来
文章图片
唐华俊(前排左二)、朱有勇(前排左三)一行在会泽县调研燕麦产业发展 。中国农科院供图
■采访人员 李晨
云南省会泽县是中国工程院的科技帮扶定点县 。2017年以来,在中国工程院大力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组织中国农科院专家团队迎难而上,立足地方特色产业开展科研攻关、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全力助推该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通过多年科技创新,终于把小燕麦做成了大产业,助力会泽顺利摘帽 。
近日,唐华俊率专家团队来到会泽,实地调研高原特色燕麦产业发展 。
“这是一项非常接地气的科技扶贫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认为,该项工作覆盖了燕麦品种筛选、种植模式创新、农机选型与标准化作业、燕麦产品深加工研发等全产业链条,燕麦产业发展范式可在西南高寒冷山区大面积推广应用,使当地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 。
迎难而上,专家南下科技扶贫
会泽地处滇东北乌蒙山主峰地区,是我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也曾是云南省第二大国家级深度贫困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9万人 。该县山势陡峭、土地贫瘠,生态环境脆弱,山地面积占比高达95.7% 。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科技投入低,农业种植模式落后 。会泽有种植燕麦的历史,但由于品种老化、技术落后等原因,本土春播燕麦产量很低,最高亩产只有六七十公斤,严重制约了当地脱贫攻坚和群众致富 。
2012年5月,中国工程院被确定为会泽的国家定点帮扶单位 。2017年11月,唐华俊应中国工程院邀请,组织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以下简称资划所)、草原研究所(以下简称草原所)相关团队成员赴会泽调研 。
由国家牧草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资划所博士徐丽君,国家牧草产业体系岗位专家、草原所研究员孙启忠等组成的第一支科研小分队,开启了中国农科院科技扶贫之旅 。
专家团队经过深入调研,决定引进北方燕麦优良品种,充分利用冬季大量闲置的土地资源,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秋燕麦+”新种植模式、“科研机构+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大力发展冬闲田燕麦产业 。
在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和改进之后,团队引进的新品种目前籽实产量平均亩产已超过300公斤,最高达到460公斤,是传统品种的5倍以上,实现了“北燕南飞” 。
团队还结合会泽自然地理特征与燕麦种植农艺农机要求,攻克了西南山区农机化率低、标准化程度差的难题,提出了山区燕麦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全机械生产示范与技术推广模式,选配了适合该地区燕麦地作业的各种机型 。
这让会泽看到了发展燕麦产业的曙光 。会泽县委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燕麦产业以此助力会泽的脱贫攻坚” 。
产业融合,开发致富新产品
“燕麦引种成功了,获得了这么高的产量,后续产品如何加工、如何带动农民致富?”这是中国农科院的专家一直思考的问题 。
为更快更好地攻克难题,唐华俊及时统筹院里不同研究所的科技资源,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及时投入到了科技扶贫的行列中 。
围绕燕麦深加工产品,加工所研究员王凤忠团队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品种、品质、品牌、标准化新“三品一标”为重点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
在他们的协助下,该县建成可供两条灌装线的自动化燕麦乳加工生产线1条,完全达产后每小时可生产12000包燕麦乳产品 。
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后,以农业特色产业带脱贫、以脱贫促发展,把科技扶贫落到实处,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
推荐阅读
- 咖啡|前滩太古里,TA们透过唇语“听见咖啡”
- 农田除草的方法(农田除草的方法有什么)
- 牛肉|百县千碗丨数九寒冬,到哪儿吃“暖”?
- 青菜|东北女子在西安生活6年,囤200斤白菜腌酸菜,成疫情“最富的人”
- 鸡蛋|冬补三九,宁可不吃肉,也要常吃10种“根菜”,抵御寒冷安稳过冬
- 蒸鱼|料酒不是“万能去腥调味料”,记住“3买4不用”,搞错了适得其反
- 抖音怎么送灯笼给抖音好友(如何送灯笼给抖音好友)
- 土豆|东北人爱吃的6道“硬菜”,不放一点儿肉,却比肉还受欢迎!
- 龙虾|普洱茶界独一无二的“勐海味”,究竟是什么味?带着点海腥味吗?
- 勐海|普洱茶界独一无二的“勐海味”,究竟是什么味?带着点海腥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