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无茶不欢

□朵拉[马来西亚]
提到喝茶 , 第一杯茶的经验自然就从记忆里弹跳出来 。 其实没什么特别好记录 , 喝过第一口茶的第一个感觉是:大人为什么喜欢喝茶?
无甜无咸 , 无辣无酸 , 也不苦 , 和开水差不多 , 只不过看起来有点金黄色 。 见祖父父亲喝茶 , 啜一口 , 然后停一下 , 再啜一口 , 放下杯子 , 再倒一杯茶 , 仿佛滋味无穷 , 也学着去倒一杯 , 尝一下 , 就一杯黄金色的热开水嘛 。 清淡无味间却听父亲说 , 这是“茶心茶” , 属于好茶 。 什么叫“茶心茶”呢?妈妈说那是茶叶最中心最尖端的那一片 。 这样听起来也觉得挺珍贵的!
再大一点 , 身处南洋 , 喝茶也喝的 , 却是加了糖和奶的西洋红茶 。 家中长辈却不为所动 , 依旧每天都来几杯中国茶 , 现在回想 , 祖父南来以后 , 未曾回去 , 黄昏时分常常坐在门口 , 静静地一声不出 , 看着天空 , 是在想什么呢?
现在才理解 , 一杯茶 , 对小孩来说淡而无味 , 但在祖父和父亲一口又一口啜饮时 , 是他们郁结的乡思 。
【什么|无茶不欢】到很后来读了点书 , 才晓得因为盛世唐朝 , 海外华人被称为“唐人” , 再读了点关于茶的书 , 才发现“唐人”喝的并非唐朝的茶 。
唐朝人爱喝茶 , 茶叶生意也很兴盛 。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说:“老大嫁作商人妇 , 商人重利轻别离 , 前月浮梁买茶去 , 去来江口守空船……”诗中商人做的就是茶叶生意 。 唐人喜喝茶的另一个原因是安史之乱以后 , 农人流亡 , 土地丧失 , 粮食匮乏 , 而造酒需要消耗大量粮食 , 唐肃宗索性颁布禁酒令 。 许多饮酒人转向饮茶 , 今天大家在没酒的时候说“以茶代酒” , 也许就是那个时候开始流传的?
唐以前喝茶多为解渴 , 或看重茶的药效功能 。 茶圣陆羽对当时人们饮茶添加佐料 , 如葱、姜、枣、桔皮或盐等 , 连吃带喝的 , 他不以为然 , 认为是破坏了茶的真味 。 他提倡煎饮法 , 是以当时流行的茶饼先烤干 , 冷却后碾成细末 , 再用木炭或上好的硬木为燃料;煮茶饼的水以山水为上 , 江水次之 , 井水最下;煮水需注意第二次水沸时才将茶末投入 , 等水第三沸 , 见茶花泛出才可舀入碗中饮用 。 茶圣还讲究 , 一次煮出来的茶 , 分三碗为佳 , 最多不能超过五碗 , 不然茶就走味了 。 陆羽说“品味”不只是品尝茶之味 , 而是贯穿整个喝茶的过程 。 情绪急躁、技术生疏都没法煎煮好茶 , 必须心境安宁、技术娴熟 , 细煎慢饮 , 恬然安适 , 才好说是在品茶 。 陆羽的喝茶 , 在物质形态之外还多了一层精神享受 , 从此具有文化的意义 。
宋朝人苏东坡也是一名反对在茶中添加佐料的原味拥护者 , 他读唐朝薛能写茶“盐损添尝戒 , 姜宜煮更夸”诗后 , 嫌其有“河朔脂麻气” 。 宋朝失败皇帝却是成功艺术家的宋徽宗赵佶 , 因为爱茶 , 写了一本历史上唯一的皇帝御笔茶书《大观茶论》 , 对加了香料的重口味茶 , 皇帝也没兴趣 , 这位以瘦金体书法闻名的宋徽宗 , 在茶论里说“茶有真香 , 非龙麝可拟” , 这说明添加香料的茶不是他的那杯茶 。
在《红楼梦》看到妙玉 , 身份虽是尼姑 , 却在喝茶的架势上没法超脱红尘 。 用的还要是苏东坡鉴定过的古玩茶具 , 煮来泡茶的水 , 居然要跟“君不可一日无茶”的乾隆皇帝一样 , 以梅花上扫的雪水烹煮 。 妙玉说 , 喝茶仅仅一杯才叫“品” , 喝多的是那解渴的饮驴 。 有人因此说:“富贵人喝茶 , 就好清淡味 。 ”
可惜年纪小不懂茶之真味只是淡 , 就那一杯之后不再跟进 , 嫌它不如南洋咖啡香甜 。 偶尔喝一杯 , 不过是当开水般牛饮 , 解渴为目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