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波|冰雪世界里的“最强大脑”( 二 )


“当时很多训练基地都刚建好 , 相关设施设备未配齐 , 所以近3年来我们所有的户外科研几乎都没有现成的实验室 。”霍波说 , 到一个新的训练基地 , 团队首先要做的就是寻找合适的实验场所 , “我们去北京延庆区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随队服务时 , 就把裁判台当作实验室” 。
好不容易在冰天雪地里找到科研场所后 , 团队成员便开始迎着寒风寻找合适的地方架设相机、计算机等相关监测设备 。很多时候 , 户外的科研场所没有固定电源 , 相关设备电池耗电快、测量过程中下雪或起雾等因素 , 都会影响科研进展 。
延庆随队科研的日子让霍波印象深刻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海拔2000多米 , 彼时那里既没科研场所 , 也没休息和就餐点 , 运动员也是带着盒饭来训练 。”霍波说 , 为了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 , 团队专门租了车 , 每天早上7点就带着泡面和各类干粮上山 , 中午就地休息 , 晚上9点多下山回到旅馆后 , 还要继续整理相关数据当天报给教练员 。
“这都是常态 , 随着运动员的各项需求逐渐明晰 , 我们最忙的时候一天要跟着4个国家队随队服务 。”团队成员、北京理工大学宇航学院博士生蒋量说 , “2019 年 6 月 , 团队赴日本随跳台滑雪国家队开展科研工作 。那是日本最热的时候 , 在户外待一会儿就汗流浃背 , 几天下来大家都晒黑了不少 。”
也正是在日本期间 , 陈雪在搬科研设备时 , 不慎伤到膝盖 。“现在膝盖还有积液 。”陈雪说 , 去年年底 , 团队成员考虑到年后运动员将封闭训练 , 无法继续为其提供科技服务 , 便都坚守基地没回家过年 。“运动员天天训练那么艰辛 , 我们暂时遇到的这点苦不算什么 。这将是我科研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
第一次全体鼓掌
对霍波团队而言 , 科研环境差等外部因素不是最难克服的 。他们最担忧的是 , 项目成果最终能不能派上用场、为运动员服务 。“大家埋头苦干克服了诸多困难 , 最期待的就是成果能被认可 。”蒋量说 。
“我们刚开始随队科研时 , 教练和运动员还是以他们已有的经验为主 。”霍波说 , 运动员起初并没对我们抱太大希望 , 毕竟此前并没有这样的专项研究 。
“我们能做什么、国家队需要什么 , 这要反复沟通才有结果 。”霍波说 , 今年团队分别赴吉林、四川、河北等地开展了5次随队服务 , 主要是测试和应用科研成果 。“基本上大半年在外地 。”
构建单板及自由式滑雪运动员人体运动学及动力学参数测量及分析系统;将日常训练及测试赛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完成对数十名运动员在测试赛规定动作以及自选动作的数据采集;将腾空高度、腾空时间、抓板时间和抓板质量四个参数纳入单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评分体系并被教练采纳……随着研发成果越来越多 , 教练和运动员对团队的态度也逐渐改变 。
今年5月至8月 , 霍波团队随队到成都尖峰旱雪四季滑雪场开展科研服务 。“正是在这里 , 我们赢得了教练和运动员的全面首肯 。”蒋量回忆道 , “在一次交流会上 , 我代表团队把随队科研进展作了全面介绍 , 听完我的讲解 , 国家队全体教练和运动员主动站起来为我们鼓掌 。这是本次项目中的第一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