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德元|“有牡丹、芍药的地方,就有洪德元”( 二 )


2001年6月,正值地中海科西嘉岛的旱季 。此处的芍药多生长于灌木丛中,洪德元和学生必须钻过长满硬刺的“羊肠小道” 。路越来越窄,他们最后只能跪着向前爬,一个多小时后终于到了山头,见到了渴望的芍药 。正高兴时,洪德元感到腿有些疼,低头一看,牛仔裤已经扎了很多洞,渗出不少鲜血 。更“惨”的是,他们还要原路爬回 。
“你说,我六十好几的人了,不待在办公室指导学生,来这个‘鬼地方’,受这个罪干啥?”洪德元自嘲道 。但在他看来,科研的快乐正是从苦中来 。
由于从小爬山,他对自己的身体非常自信 。但这种自信和“执拗”,时常让家人和学生提心吊胆 。2014年,77岁的洪德元为了考察植物,执意要爬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 。为了证明自己能行,他去跑步机上跑了8分钟,虽然感觉良好,医生和同事还是劝他别去了 。最后,“执拗”的洪德元还是“赢了”,从海拔1500米步行攀登到了4300米处 。这次经历也成为几年后洪德元再攀喜马拉雅山的“挡箭牌” 。
“全世界的牡丹、芍药我最清楚,一共34种 。9种是牡丹,它们最‘爱国’,是中国特有的;另外25种是芍药 。”洪德元说,“33种我都实地考察过,只有长在阿尔及利亚的1种芍药,我没亲自去看 。”
实际上,洪德元曾两次申请前往阿尔及利亚,但没能成行 。无奈之下,他只能拜托朋友从当地采摘活标本后再邮寄 。然而时值盛夏,在北京海关呆了一个星期的芍药活标本最后烂掉了 。“这是我唯一的遗憾 。”他感慨道 。
要打好长远发展的基础
2010年和2011年,洪德元编著的世界牡丹、芍药专著系列第一部和第二部先后出版,全面阐述了世界牡丹、芍药植物的分类学处理、地理分布式样、性状多态性及多样性 。《世界牡丹、芍药(系列第三部)》则于2021年问世,从进化的角度对芍药属植物进行了科学分类,全面剖析了整个“家族”的发展,并标注了每个“成员”的“详细住址”,阐述了芍药属谱系发生关系、起源及进化 。
然而,如此重要的专著目前只有英文版 。实际上,也有人曾建议他让学生帮忙翻译成中文,但洪德元说,“我不忍心让学生翻译,我得爱护学生 。翻译工作对学生发文章、毕业、升职没有任何帮助,还耽误他们时间” 。
由于科研评价体系等问题,真正做植物分类的人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年轻人 。“一方面,搞植物分类研究必须进行野外考察,这是很艰苦的 。另一方面,坦率地讲,花几十年写的书,可能还不如发一篇影响因子高的文章好处多 。”洪德元感到无奈 。
更让他焦灼的是,“目前,大学的植物分类学教材中只讲认科、认属,没有分类学原理,甚至有人认为分类学不是科学,只是一门技术 。学生不懂什么是多态性和变异,也不知道物种的概念 。”洪德元认为,植物分类学的发展要从改编教科书抓起,改变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增加经费支持,“这些才是长远发展的基础” 。
目前,洪德元正专注于主持《泛喜马拉雅植物志》的编著工作,这将是植物分类领域继《中国植物志》(英文版)后,由我国主导、10多个国家参与的又一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对泛喜马拉雅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
【洪德元|“有牡丹、芍药的地方,就有洪德元”】“您这么大岁数,怎么还这么用功?”面对旁人的不解和心疼,洪德元说,“科学是为人类服务的,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兴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