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沙县小吃:我花了无数心血,只为变成你吃不起的样子( 二 )


沙县小吃打出名气后 , 许多餐饮老板闻风而动 , 提出加盟沙县小吃的想法 。
1997年起 , 沙县政府成立了沙县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 , 紧接着又先后成立了沙县小吃同业公会、沙县小吃办和沙县小吃业发展服务中心 , 全力推动沙县小吃的发展 。
为了鼓励人们学习沙县小吃 , 当地政府开展公益活动 , 免费教学做沙县小吃的手艺 。
2004年 , 县里更是提出凡是在上海开设沙县小吃的沙县籍商户 , 每店可领1000元补贴;待到2007年 , 沙县小吃全面进军北京 , 县里又给予前100家北京门店发放了3000元补贴 。
官方大力主导之下 , 沙县小吃以燎原之势席卷全球 。 据不完全统计 , 二十年间 , 沙县人将门店开到了62个国家 , 当地人的人均年收入也因此翻了10倍 。
在一些外媒的报道中 , 沙县小吃被称作“中国的麦当劳” , 虽然它的门店数量已经是麦当劳的25倍 , 产值更是高达上千亿 。
03沙县小吃凉凉了不过 , 这一切都跟邓世奇夫妇没多少关系了 。 作为沙县小吃帝国的缔造人 , 邓世奇夫妇做的最后一件事 , 是让“沙县小吃”这块招牌成为沿用至今的沙县小吃集体商标 。
然而 , 集体商标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了从业者水平参差不齐 , 即便有官方主导的行业工会 , 沙县小吃还是不可避免的品控下滑 , 渐渐走上了衰亡之路 。
屋漏偏逢连夜雨 , 沙县小吃走弱之际 , 以某团为代表的一批外卖平台正在快速崛起 , 无形中分流了沙县小吃的客户群 , 更是让沙县小吃的处境雪上加霜 。
为了拯救沙县小吃 , 当地政府急忙加大宣传力度 , 主导拍摄了《走出廊桥》和《小吃父子》两部关于小吃的微电影 , 试图沙县小吃的影响力 。
与此同时 , 沙县小吃提升发展工作小组还在2016年引入了被称为“中国养猪第一股”的雏鹰农牧 , 后者以战略融资的方式入股1.35亿元 , 为沙县小吃注入了新的血液 。
雏鹰农牧擅长资本运营 , 他们根据沙县小吃的特点 , 提出“门店改造计划” , 旨在改变人们心目中沙县小吃“低廉”的印象 , 从而获得更多的客单价 。
但这一计划实施并不容易 , 首先沙县小吃的加盟店遍布全国 , 改造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
其次 , 各地加盟店并不完全一致 , 比如同样一碗馄饨 , 有的店里叫扁肉 , 有的叫“香脆馄饨”、还有的叫“飘香馄饨”、“清香馄饨”、“爽口馄饨”等等 , 这无疑造成资本方规范化运营加倍困难 。
2019年 , 雏鹰农牧在屡屡碰壁后 , 以巨亏收场 , 沙县小吃的改造计划就此无疾而终 。 然而 , 资本离场后 , 人们却惊讶地发现 , 当初引入资本的沙县小吃这些年非但没能借势做大做强 , 反而渐渐消失 。
当年遍布全球的62个国家的门店 , 截至今年3月只剩8.8万家 。 究其原因 , 除了外卖平台带来的影响以及加盟店的品控问题外 , 主要还是沙县小吃近年来的定位出现了问题 , 导致品牌在市场中处于极其尴尬的地位 。
要知道 , 沙县小吃发源于市井民间 , 客户群体主要是都市底层打工人 。 这类人群对饮食的最大诉求 , 就是能随时随地用物美价廉的食物填饱肚子 。
换句话说 , 资本方这几年对沙县小吃进行的“升级改造计划” , 与品牌的目标人群完全错配 。
沙县小吃的客户们并不在意店面门头是否统一 , 菜单中同款菜品的名称标注是否一致 , 店内环境是否高大上 , 他们只想简单地实现“吃饱、吃好”的愿望 。
如此一来 , 沙县小吃越升级 , 消费者们越反感 。 因为在消费者们看来 , 沙县小吃的装潢越考究 , 餐饮价格必然越高 , 而不再便宜的沙县小吃 , 注定失去最核心的竞争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