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东大哥跑到宁夏10年:毛乌素沙漠种出宁夏菜心 运回广东人餐桌

“从前 , 他们管这叫‘广东菜心’ 。 现在 , 管这叫‘宁夏菜心’” 。
林伟光站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的菜地里 , 手握一颗菜心 , 黄土高原炽烈的阳光照在菜心鲜嫩的黄花上 。 10年光阴匆匆流过 , 他见证了毛乌素沙漠让步给农田 , 沙漠中长出的菜心登上粤港澳大湾区居民餐桌 。 800户“西海固”生态移民跟着林伟光种菜 , 人均年收入2.4万元 , 比脱贫前增收近十倍 。
从前 , “高原夏菜”因为品质好、价格高 , 一般直供高档酒楼、餐厅 。 现在 , 通过美团优选集中采购、物流网络优势 , 高品质美味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
逐梦农业10年:广东人跑到宁夏 成“沙漠边缘种菜心第一人”
林伟光出生在广东惠来县 , 当地人喜欢吃菜心 。 但因广东潮湿多雨 , 本地菜心口感不够脆甜 。 2011年 , 借西部大开发契机 , 林伟光北上宁夏创业 , 在离家2600公里的黄土高原 , 开启长达10年的种菜人生 。
与此同时 , 另一群人的命运也在悄然改变 。 宁夏西吉县 , 属于“西海固” 。 当地曾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定义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 。 2013年起 , 为“斩断穷根” , 政府将西吉县群众搬迁至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庙庙湖村 。 同年 , 林伟光也在庙庙湖村成立“华泰农”公司 , 开始谋划发展现代农业 , 助力移民脱贫致富 。
刚到宁夏时 , 林伟光感叹于“焦旱赤裸的远山” 。 马路上汽车稀少 , 连手机信号都没有 , 村里4、50岁的人没打过一天工 , 跟广东经济发展水平相差15年 。
庙庙湖村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 。 2013年 , 林伟光尝试在沙丘上种玉米 , 却被一场沙尘暴吹倒了全部玉米苗 。 当地人劝他“这里黄沙滚滚流 , 十耕九不收 , 你别瞎投钱了” 。
然而 , 听着《爱拼才会赢》长大的林伟光 , 血脉里有潮汕人不服输的勇气 。 在宁夏种菜 , 他身负1000多万元贷款 。 老婆打电话抱怨:“别人脱贫了 , 我们倒成贫困户了 。 ”林伟光说:“早知这么苦 , 肯定不敢干 。 但既然来了 , 就要干到底 。 ”

广东|广东大哥跑到宁夏10年:毛乌素沙漠种出宁夏菜心 运回广东人餐桌
文章图片

(宁夏果蔬出口国外 , 老乡能有更多收入 。 左一抱臂凝思者为林伟光 , 他与外国客商商讨出口事宜)
为改善当地环境 , 政府带动老乡们平沙漠、覆黄土、建水池 , 贫瘠的沙漠一点点变绿洲 。 林伟光也找到农业专家改良土壤 , 第一年就成功种出了芥蓝、白菜 。

广东|广东大哥跑到宁夏10年:毛乌素沙漠种出宁夏菜心 运回广东人餐桌
文章图片

(绿油油的宁夏菜心 , 在生长50天后 , 将运至粤港澳大湾区 , 成为宁夏富农增收法宝)
此后 , 他在反复试错中 , 探索出沙地瓜菜基质穴盘育苗等技术 。 2015年 , 林伟光在毛乌素沙漠边缘成功种出宁夏菜心 。
沙漠变良田:“新农商”衔接小农户与现代农业
小农户小耕小种 , 受困于标准化能力与种植技术 。 将新时代“农商”理念引入农村 , 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产业链衔接 , 显得迫在眉睫 。 像林伟光这样的“新农商” , 在农资供应、产品销售和脱贫攻坚中起到重要作用 。
林伟光想着 , 要把“高原夏菜”做出规模化 , 要统一弄大棚、统一搞种植、统一搞销售 。 当地“西海固”移民从山区搬迁而来 , 没有农事经验 , 林伟光就手把手将技术“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移民干 。 ”老乡一次学不会 , 他就教几次 。 一年不会第二年再去教 。 直到4、5年后 , 老乡渐渐熟悉科学种菜 。

广东|广东大哥跑到宁夏10年:毛乌素沙漠种出宁夏菜心 运回广东人餐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