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酒不是文化,是糟粕|刘兴亮 | 皇宫内院
文章插图
▲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近期舆论发酵的现场有阿里女员工被领导酒后侵犯的事。不少酒瓶盖子跳起来抗议:关我什么事?
中国的社会风气有一种倾向,认为酒后干的事情都稀里糊涂,不能算是有预谋的、受理智指导的行为,就算酿成错误也情有可原。跟本土文化中「来都来了」、「还是个孩子」、「大过年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潜台词就是,在这种情境下,追求逻辑和还原事实的方法大体无效。在一团和气的氛围中放弃原则才是生活的真理。一句「喝多了喝多了」就可以把不良行为推脱的一干二净。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深受其害者有苦难言。
02问题是,酒不同意这种栽赃陷害的行径。
用逻辑的观点来分析,为什么大多数人酒后不会乱来,而一小撮人就管不住自己呢?同样喝得五迷三道,有的人依然遵循日常的礼仪规范,能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有人就「酒壮怂人胆」,平常压抑在内心的不良情绪忽然喷发出来,挡都挡不住,视听言动都不在格内。
古人言:发乎情而止乎礼。这是很有当代启示意义的心理学表述,可偏偏有人要「发乎情而止乎非礼」,还觉得自己人生豪迈。
说的难听点,就是借酒撒疯,不要脸。
03由于很多人爱喝酒,加之人类饮酒的历史源远流长,围绕着酒在中国发展出一套博大精深、无所不包的礼仪规范和地方习俗。从皇宫内院到边疆荒漠,无酒不成席,已是铁打不动的定律。
国宴大厅里放着茅台,卤煮火烧店堆满二锅头,大排筵宴。觥筹交错是中华文化中对美好人生的最佳阐释。从文人墨客到青楼粉艳,以酒为中心的生活在一杯又一杯的碰撞中带来多少佳话。
失意者「一日复一日,一杯复一杯。」得意者「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也有借酒抒怀的,如:「酒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万般愁肠缱绻,千种风情流逝。
04这些都是酒把人的精神提升到更高境界的例子。至于现实中的酒桌,则发展出很多令人胆寒的地方文化。
【 劝酒不是文化,是糟粕|刘兴亮 | 皇宫内院】其中最令人痛恨的莫过于劝酒和陪酒者了。
这也是中国特有的官场文化的亚文化景观。在这个文化生态中生存的人,一生的主要工作就专注于琢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核心就是「媚上」。
一个人奉承他的上司,他的部下又奉承他,在这种层级关系中,发展出一套畸形的官场喝酒规则,那就是领导让喝多少就喝多少,哪怕天塌地陷也要在所不惜,否则前程堪忧地位难保。尤其是在这种恶性循环陈陈相因的环境中艰难上升的那类人,既然自己是这么一步步受苦受难上来的,怎么能轻饶了那些后继者。
05好在这种官场生态很难在真正好酒的朋友之间流行开来。但是也有很多地方文化孕育出了独特的酒文化。
其中以山东、河南两地最为闻名,其次就是那些少数民族地区,比如内蒙、新疆和西南地区的苗侗之乡,对远道而来的客人,都有一整套系统化的劝酒方法。
虽然不同的地区方式繁多且不拘一格,但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把来客「放倒」。人们常说「喝好不等于喝倒」,但事实是「喝好就得喝倒」。
到山东「哈酒」,无论哪个地区,步骤一向统一,主人有主陪,副陪,三陪,四陪,东南西北落座后,把初来乍到一脸彷徨的客人安插其间,然后像春秋时期的战场一样排兵布阵,第一个出战的是谁,第二个是谁,每人战斗几个回合,严格按照程序进行。
推荐阅读
- 蒸鱼|料酒不是“万能去腥调味料”,记住“3买4不用”,搞错了适得其反
- 古代|国博推出古代饮食文化展 品读中国的味道
- 文化|三只松鼠的“眯眯眼”只是偶然?文化审美的背后,利益才是驱动力
- 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最出名的7道小吃,特色天津味,香甜酥脆,你都吃过几道呢?
- 白酒|鱼腥“最”怕的不是葱姜蒜,而是它,做鱼时加点,鱼肉鲜嫩无异味!
- 湖羊节|“湖羊之乡”开启湖羊美食文化节 “云上直播”浓浓年味迎新年
- 糖油糕|好吃的脆皮香蕉苏&糖油糕,是不是很有食欲呀
- 汉堡|最伤孩子的早餐不是汉堡,油条,而是这4种看似营养的早餐
- 饮食文化|九亭五小岁末美食节 用“食育”促孩子们健康成长
- 圆梦五粮液,一次因熊猫造型酒开启的酒文化之旅|《熊猫与少年》| 熊猫酒